100種分析思維模型之:帕累托最優(yōu)
在不導致一方惡化的前提下,無法對另一方做出改善。從此以后,當一方受益時,另一方就必然受損。本文作者介紹了分析思維模型:帕累托最優(yōu)。
下面繼續(xù)更新100 種分析思維模型系列文章,今天介紹第 42 種分析思維模型:帕累托最優(yōu)。
一、模型介紹
帕累托是意大利的經濟學家,他不僅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則」,還提出了「帕累托最優(yōu)」的理論。
帕累托最優(yōu),是指在不導致一方惡化的前提下,無法對另一方做出改善。從此以后,當一方受益時,另一方就必然受損。
假設有 1 塊魚肉和 1 根蘿卜,現在要把它們分給小貓和小兔。小貓愛吃魚肉,不愛吃蘿卜;而小兔愛吃蘿卜,不吃魚肉。此時,最好的分法是:把魚肉分給小貓,把蘿卜分給小兔。
這就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一種狀態(tài),因為無法再繼續(xù)進行改進了。帕累托改進,是指在沒有人變壞的前提下,還能讓有些人變得更好的過程,它的終極形態(tài)就是帕累托最優(yōu)。
可以看出:帕累托改進是過程,而帕累托最優(yōu)是結果。
也就是說:從此以后,利己就得損人。假如利己不用損人,還有辦法實現「雙贏」,那么此時就肯定不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狀態(tài)。
帕累托最優(yōu)也叫「帕累托效率」,我認為后者更能體現這個模型的精髓,因為它經常被用于衡量經濟和社會運行狀況的效率。
但按照通常的習慣,我們還是把它稱為「帕累托最優(yōu)」。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最優(yōu)」并不代表「最好」。
比如,給富人和窮人分 100 塊錢,如果把這 100 塊錢全部分都給富人,很顯然,這不公平,但卻是一種帕累托最優(yōu)的狀態(tài),因為哪怕給窮人分 1 塊錢,富人的利益也會因此受到損失。
上圖中的虛線位置,都是帕累托最優(yōu),但 A 點不是帕累托最優(yōu)。
因為無論怎么分配,只要把這 100 塊錢全部分出去了,都屬于一種帕累托最優(yōu)的狀態(tài),沒有辦法在不讓一方利益受損的條件下,讓另一方獲得更大的利益。
除非留一些錢放在手上,暫時先不分出去,這樣就還有改進的余地。
二、應用舉例
在現實中,帕累托最優(yōu)模型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并不像分魚肉和蘿卜那么簡單,因為現實往往是復雜多變的。
在《步步爭先》這本書中,作者尼爾·歐文認為,每一個身在職場的人,都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帕累托最優(yōu)型員工,這是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假設有一家銷售軟件的公司,需要2 項關鍵的能力:軟件編程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公司現有 4 個員工 A、B、C、D,他們的能力各不相同,其中 A是個專業(yè)的程序員,B 是個市場營銷人員,而 C 是個產品經理,他有一些軟件編程的經驗,盡管達不到 A 的水平,但足夠讓他理解技術問題,知道技術的難易程度,還能夠確保產品如期交付,滿足客戶的需求。
A、B 和 C這 3 個員工分別擁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和技術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都屬于帕累托最優(yōu)型員工。
但是,在公司發(fā)展的過程中,員工 C 的適應能力更強(處于帕累托最優(yōu)曲線的中間位置,在圖片中用粗線表示)。
而對于員工 D 來講,既沒有足夠強的技術能力,又沒有較強的市場營銷、軟件研發(fā)或產品管理能力,做什么都很平庸,卻把很多時間浪費在了開無效的會議上,無法為公司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流程和官僚主義作風,通常是公司優(yōu)先考慮辭退的員工。
在職場中,我們應該努力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就像 T 型員工,其中的豎線代表某個專業(yè)能力的深度,而橫線則代表能力的廣度。
如今,很多優(yōu)秀人才在往 π 型員工發(fā)展,也就是在 2 個專業(yè)領域進行深耕,并讓這 2 個領域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賦能,就好像用 2 條腿走路一樣,這樣可以走得更加穩(wěn)固。
三、最后的話
你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所在的行業(yè)最看重什么樣的專業(yè)能力組合?如何讓自己獲得以上的專業(yè)能力組合?自己處在帕累托最優(yōu)曲線的什么位置?
要想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你需要做出適當的改變,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把不同的專業(yè)技能組合在一起,將會帶來更大的價值。比如,一個有銷售能力的工程師,或者一個懂軟件編程的數據分析師,都會更有價值。
公眾號:林驥,《數據化分析》作者
本文由 @林驥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