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穿衣人臉識別被后臺看光”上熱搜,App為何不設提示?
人臉識別技術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fā)了隱私泄露的擔憂。最近,“未穿衣人臉識別被后臺看光”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fā)了公眾對人臉識別隱私保護的廣泛關注。本文將探討人臉識別技術背后的隱私問題,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用戶隱私保護的規(guī)定。
刷臉支付、刷臉打卡、刷臉門禁……如今人臉識別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很多人幾乎每天都會刷臉,甚至在部分健身館、游泳館的更衣室也裝上了人臉識別設備。
而你以為識別的只是一張臉,殊不知可能上半身全照進去了!
這兩天,#建議大家人臉識別要穿上衣服#的話題登上熱搜。不穿衣服進行人臉識別被后臺審核人員看光光?網友在相關詞條下對隱私泄露表示擔憂。
博主@知名青年小新 發(fā)視頻提醒,大家使用App人臉識別功能時一定要穿衣服。
如果你經常在洗澡或者是上廁所的時候,進行人臉認證或者查看銀行卡余額,你以為手機只會掃描到你的臉部嗎?實際上后臺的審核人員是能看到你整個上半身的。特別是當你沒有穿衣服做各種刷臉認證的時候,簡直不敢想。并且,這些視頻是要一直保存在網絡上的。
人臉識別泄露隱私的問題早有爭論。此前,教育博主@法小島 發(fā)微博表示,攝像頭采集的不僅僅是被識別者人臉部分,后臺還會有審核人員看到……
在該博主評論區(qū),有網友介紹,實際上就是用前置攝像頭拍一張照片,只是圖形界面只給你顯示人臉部分。所以鎖屏、解鎖或者支付寶人臉支付等自動識別的都是機器判斷。但是需要人工審核的就得注意點了,像銀行二級賬戶開戶人臉識別,證券App開戶這種就是要人工審核的。
另一數碼博主@長安數碼君 也稱,有從事后臺審核的朋友對他說,在審核工作時:“經常會看到很多人在洗澡的時候、在和“另一半抱在一起的時候”、在沒穿衣服的時候、在進行各種奇奇怪怪動作的時候進行人臉識別?!?/p>
該博主還放了一張用戶看到的圖片和人臉識別后臺所顯示圖片的對比圖,更加清晰詳盡地展示了人臉識別后臺的“真相”。
早在2019年,新浪新聞還報道了一則因人臉識別而破解的命案。報道稱,一男子殺害女友后,借用女友的身份在網上申請小額貸款。但貸款APP要求人臉識別、對著屏幕眨眼睛,該男子只好放棄。
而此舉卻引起了網貸App工作人員的注意,轉入人工審核時發(fā)現異常,在7秒的“活體識別”的視頻中,當事人無任何反應、脖子上也有勒痕、面部有淤青。工作人員懷疑申請人被害,趕緊報了警。
可見,需要人臉動態(tài)識別(比如眨眼、搖頭等)的APP,的確有人工審核。
并且,人臉識別其實調用的是手機的前置攝像頭,而攝像頭的取景并非僅僅是頭部,而是涵蓋了攝像頭視野覆蓋的所有區(qū)域。
也即是說,大家在進行人臉識別的時候,不論人臉框內還是框外,只要是在攝像頭范圍內的畫面,全部都會被拍到。
小米手機也曾表示,人臉驗證時,其實整個上半身都會被應用獲取。
得知此事后,網友紛紛表示“社死”。有網友稱,自己經常在洗澡的時候解鎖;還有人表示,會在蹲廁所時進行人臉識別。
而除了感到社死外,有不少網友認為這件事“很嚴重”“感到隱私被侵犯”。人臉識別系統(tǒng)后臺人工審核時,平臺為什么不提醒用戶是可以看到攝像頭全景的?
據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信息處理者處理人臉信息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guī)則或者未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
所以,若App未明示人臉識別范圍,或已涉及侵害用戶權益。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于驚慌。
曾有專業(yè)人士介紹,現在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頭部企業(yè)和大企業(yè)采用的都是隱私計算技術,只會向客戶提供脫敏特征碼用于比對,不會將圖像送到后臺。
一般而言,大公司、銀行、政府、公安等在人臉識別的應用上會更規(guī)范。對于網絡上盛傳的后臺人工審核時能看到圖片的情況,有專家表示這種操作是“不合規(guī)”的。
此外,很多網友擔心后臺會存儲自己的照片信息。
對此,某手機廠商曾表示,面容ID數據不會離開設備,也永遠不會備份到iCloud或其他任意位置。
更早前,騰訊游戲針對“人臉識別”等一系列問題作出解答,稱人臉識別會嚴格遵照主管部門規(guī)定,最大限度保障用戶隱私安全。用于驗證的用戶身份信息不會被記錄、存儲,或用于除公安權威數據平臺數據源驗證以外的任何其他用途。相關數據均通過加密處理,在與公安權威數據平臺數據源比對的驗證過程中,全程均為機器識別,沒有人工參與。
實際上,業(yè)內人士表示一般的企業(yè)都不會在后臺存儲用戶的原始圖像。單從存儲和傳輸等方面的成本上看,對公司而言,把原始圖像送往后臺也是不合算的做法。
而如果一些企業(yè)需要通過大量的人像數據來進行AI和機器學習的訓練,有存儲用戶原始圖像的需求,那么他們往往只會存儲頭部的圖像。因為過于復雜的背景和其他的圖像信息會對機器學習的算法進行干擾,反而會造成人臉識別算法的不準確。
需要注意的是,相關法規(guī)明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不應過度索取個人信息。
2023年8月,國家網信辦公開發(fā)布《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規(guī)定(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提到,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必須遵循“最少使用”和“最小存儲”。
其中,“最少使用”,即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實現相同目的或者達到同等業(yè)務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方案的,應當優(yōu)先選擇非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方案;
“最小存儲”,即除法定條件或者取得個人單獨同意外,人臉識別技術使用者不得保存人臉原始圖像、圖片、視頻,經過匿名化處理的人臉信息除外。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應當盡量避免采集與提供服務無關的人臉信息,無法避免的,應當及時刪除或者進行匿名化處理。
盡管法律法規(guī)對企業(yè)有制約作用,但無法保證整個流程中無人違規(guī),因此建議大家首先選擇知名企業(yè)App,非正規(guī)App則不要使用人臉識別功能。同時,在進行人臉識別時,注意個人隱私保護,務必衣著整齊。
另外,由于人臉識別技術不同,市面上的設備種類繁多,廣大用戶往往無法確知敏感信息在前端的獲取情況,在后端又能否真正實現加密保護或依法刪除,希望有關部門能依據職責、形成合力,加強對人臉識別技術使用的監(jiān)督檢查,指導督促人臉識別技術使用者履行各項法定義務,及時發(fā)現安全隱患并督促限期整改,避免敏感個人信息安全風險失控蔓延。
編輯:cc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電腦報】,微信公眾號:【電腦報】,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