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子學產品之道
這是一篇讀書筆記,記錄閱讀《道德經》有感,既是刻意為之,也是想與你分享,與君共勉。
工作久了,心情倦了,事業(yè)之心,激情之處,被日常的繁瑣消耗殆盡,每日恰似苦中作樂。
環(huán)境變了,氛圍沒了,成就之感,希望之心,被身邊的“情緒黑洞”不斷卷入,每日僅能自我調節(jié)。
追尋機遇,突破實踐瓶頸,探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可能機會。
所以,開始閱讀老子的《道德經》和王陽明全集《知行合一》《傳習錄》等,雖不能“為生民請命”,也不能“為萬世開太平”,但至少顯得可以“為往圣繼絕學”,足以。
作為初學之輩,囿于資歷有限,故節(jié)選對我有啟發(fā)之處,稍加自我的理解,僅欲探索《道德經》與產品的關聯之處,頗有一種大材小用之舉,卻也算是“為往圣繼絕學”之意,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分享之。如有理解、傳播有誤之處,還望指出,必改之。
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它出自《道德經》的道經(第三十七章),它告誡統治者要清靜無為,遵循大道,不要妄圖多欲多做,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國富民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意思是:大道永遠是清靜無為的,然而卻又可以成就萬事萬物。王侯如果可以遵循著它,那百姓將會自然而然的發(fā)展生產。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而無不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就能成功(此前的錯誤認知),而是強調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違背大道。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產品經理,以及統治者,都應遵循這一原則,順勢而為,實現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
企業(yè)之道是創(chuàng)造用戶,而產品之道就是創(chuàng)造用戶價值。
如果不遵循這一原則,即使短暫成功,也可能迅速消逝。
比如2014年O2O大熱潮的教育O2O的瘋狂老師、老師來了、請他教、梯子網等;洗車O2O的e洗車、呱呱洗車、博湃養(yǎng)車、功夫洗車等以及家政O2O的Homejoy(被譽為美國家政O2O的鼻祖)、多洗、身邊家政、微洗衣、邦家政PH+等。
這些產品未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用戶價值,只是利用移動互聯網趨勢追求商業(yè)利益。
同樣,P2P理財領域的人人貸等,以及即時通訊領域的來往、飛信、子彈短信等,也因未能遵循產品之道而失敗。
那怎么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呢?
第一,戰(zhàn)略上,順勢而為,跟隨市場周期變化而變化。比如小米手機是在山寨機與高端機的市場之下,順勢而為退出的性價比手機,一舉成功。過程中也順應市場需求,從線上電商渠道轉向線下小米之家,最終又順勢推出小米汽車。
第二,產品上,順應用戶需求,構建自組織、自發(fā)展的系統。比如B站、小紅書等平臺,它們的產品設計者,核心都是構建一個用戶的內容社交平臺,鼓勵用戶之間產生社交、互動,用市場機制引導用戶行為,創(chuàng)建用戶價值,過程中完成平臺的自組織、自發(fā)展,而不是采取計劃經濟的思路,過多干預用戶行為。
第三,思維上,放棄固有的“自我”,做到一種“無我”的狀態(tài)。即一切基于用戶需求,創(chuàng)造用戶價值為核心,不執(zhí)著于自我的角色利益。比如面對用戶需求時,你是利益相關者。如果答應,則需要花費精力而實現之;如果拒絕,則可“安然”享樂之。你是否還可保持清晰的頭腦而做出獨立的判斷?這就是“有我”跟“無我”的區(qū)別。
你不可以隨意應承,也不可以隨意拒絕,二者都是對用戶價值的傷害,而應該放棄“自我”的利益糾葛,基于用戶價值,做出價值最大化的選擇。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出自《道德經》的德經(第四十二章),它用極度簡潔的文字,描述了世間萬物的生長過程,指出萬物皆有陰陽而起所生成。告誡我們一個普適的道理,世間萬物的發(fā)展,不跟隨我們的個人意志為轉移,如果你強行干預,最終可能是身敗名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抱陽而負陰,沖氣以為和。
意思是:在大道的支配之下,出現了唯一的元氣,元氣再分解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再生出天、地、人,天、地、人相互配合而生成萬物。萬物都包含著陰陽氣兩個對立面,它們通過相互激蕩而得以調和。
理解并應用“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意味著在產品開發(fā)中要順應市場和用戶需求,創(chuàng)造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首先,以遵循大道為前提,通過洞察社會問題并構建解決方案,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具有用戶價值的產品(“一”)。
接著,*持續(xù)滿足用戶需求并遵循市場規(guī)律,可以發(fā)展出第二曲線(“一生二”),但需警惕因成功而忽視用戶價值,導致產品失敗的風險。
成功構建第二曲線后,可能進一步發(fā)展出更多曲線,最終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產品生態(tài)(“三生萬物”)。這一過程體現了陰陽對立的哲學,既可能帶來巨大成功,也可能導致失敗。
阿里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從單一產品到超級生態(tài)的發(fā)展。起初,阿里巴巴作為B2B平臺是它的“一”,隨后發(fā)展出C2C的淘寶作為“二”,接著是支付寶作為“三”。這些基礎產品最終孵化出B2C的天貓、特賣的聚劃算,以及文娛、螞蟻金服、菜鳥網絡、阿里云、釘釘等,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商業(yè)生態(tài)。
馬斯克的特斯拉也體現了相似的發(fā)展路徑。最初,高性能跑車Roadster是它的“一”,隨后推出平價電動車Model S作為“二”,再發(fā)展到大規(guī)模親民產品Model 3作為“三”。特斯拉不僅止步于此,還擴展到太陽能電力,覆蓋整個新能源生態(tài),并致力于實現人類跨星球居住的宏偉目標。
如果回到產品本身,又如何踐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小米的案例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雷軍在創(chuàng)立小米時,首先推出了米UI,這是一個基于安卓系統的定制界面OS。米UI專注于四個核心功能:聯系人、打電話、短信、桌面,并遵循“專注、極致、口碑、快”的原則。這一初步的成功(即“一”)為小米手機(“二”)和小米商城(“三”)的推出奠定了基礎,進而促成了小米生態(tài)的多樣化發(fā)展,包括小米之家、米家生態(tài)、小米汽車和小米金融等(即“萬物”)。
米UI(即“一”)的成功在于其緊貼市場需求和趨勢(即“道”)。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山寨手機,它們搭載的安卓界面外觀丑陋,交互體驗差,這成為了用戶的痛點。同時,智能手機正逐漸取代功能手機,國內市場對高質量智能手機的需求日益增長。米UI應運而生,通過提供美觀易用的界面,解決了這些痛點,并順應了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的大趨勢,這是其成功的關鍵。
三、太上,不知有之
它出自《道德經》的道經(第十七章),它道家對統治者所提出的幾個不同層次的治國理念-不干涉主義。統治者之所以被所信任,主要是清靜無為,不任意肆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意思是:最高層次的統治者,百姓完全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低一層的統治者,百姓親近他們、贊美他們;更低一層的統治者,百信害怕他們;最底層的統治者,百姓輕視、侮辱他們。
創(chuàng)業(yè)者就是企業(yè)的最高“統治者”,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的最高“統治者”,而用戶/客戶就是他們的“百姓”。
頂級產品經理使產品自然融入用戶工作或生活,讓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幾乎不感到產品或產品經理的存在。
比如張小龍通過微信的功能克制,確保用戶專注于解決問題。他拒絕將朋友圈設為獨立Tab,并設計小程序為“用完即走”,體現了他作為頂級產品經理的理念,與追求用戶留存和長時間停留的傳統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這就是張小龍作為頂級產品經理對“太上,不知有之”的真實詮釋。
那它還可以帶給我們哪些啟發(fā)?
第一,決定不做什么,比決定做什么更重要。當你有資源、有權利時,有效控制你的私欲,避免為了彰顯你的能力而自覺必須有所為。
比如1996年喬布斯回歸蘋果時,蘋果已經從曾經的風光無限,開始變得搖搖欲墜。
1995年時,蘋果已經擁有54款電腦,以及推出了打印機、顯示器、3D圖形卡,甚至他們還推出了自己的游戲產品,與日本公司合作推出多款游戲機。
每個產品的銷量都比較慘淡,蘋果公司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喬布斯回歸后,第一件事就是簡化產品線,用經典四格分類法,聚集到只做四款產品:即消費者和專業(yè)人士的桌面電腦和便攜式電腦。
第二,求之于系統,不責于人。作為一款產品的責任人的你,既不可讓用戶覺得你的存在,也不可責怪用戶不會用你的產品,而應該圍繞用戶問題為中心,幫其構建一個系統,搭建一個平臺,設立邊界線,讓用戶自由自在、高效便捷的完成其目標。
比如B站作為一個UP主的視頻社區(qū),在商業(yè)上放棄廣告收入,避免對用戶的干擾;在產品上,通過社區(qū)的問答系統的設計,讓用戶自主完成各類認證與互動,不過分干擾用戶之間的互動、分享、評論,用戶就好像感知不到產品或產品經理的存在,而只是在完成自我的表達。
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出自《道德經》的道經(第二十五章),主要是再次闡述“道”的作用,以及提出“萬物周而復始”的規(guī)律,明確要求人們要學會效法天地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的意思是: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大道,大道就效法它自身的樣子。
天、地之間自有其周而復始的規(guī)律。比如生老病死、四季變換、坐地日行八萬里、水往低處流等,我們可以順應并效法它們;
天、地之上,更底層的邏輯是“大道”。比如牛頓的地心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E=MC2、熱力學的質量守恒定律等。天、地、人都可以效法它,而它們只需要效法自己即可,這就是“道”。
那它可以帶給我們哪些啟發(fā)呢?
第一,順應趨勢,應對周期性變化。如果我們拉長時間線,觀看歷史長河的話,每個時代的更替,每個事務的周期更迭,從來都是不可逆的,我們只能順應它、接受它,并學會應對它。
20多年前,中國互聯網行業(yè)尚且屬于“襁褓期”,各大門戶網站才初露端倪,如今的各大巨頭也才“初來乍到”;
10多年前,移動互聯網屬于新型產業(yè),智能手機還屬于新型技術,處于功能機的替代期;
5年前,中國在線教育、房地產、金融等行業(yè),還屬于自己的巔峰時期。每家頭部在線教育公司,一個暑假的廣告投入超數十億,新增用戶量輕松過百萬;
3年前的疫情開始至今,互聯網行業(yè)徹底進入了“下半場”,裁員成了企業(yè)日常行為,失業(yè)成了一種常態(tài),躺平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互聯網行業(yè)之下是國家經濟周期的變化,從2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化,中國這個巨大經濟體快速崛起,一躍成為了世界前二的強國,這一切成長的速度堪比(甚至超越)大唐盛世。
然而,世間萬物逃離都不了天、地之間的規(guī)律,就像你無法避免生老病死一樣。
一個產品、一個系統、一個企業(yè)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追求的是盡可能的長久。
第二,遵循大道,踐行大道。求之于勢,不責于人,這是在踐行大道;產品設計和管理運用耗散結構,懂得避免熵增,這是踐行大道。
第三,產品是一個多學科能力集合的結果。如果你想做好產品,不是簡單溝通需求、做個方案、懂點數據、了解業(yè)務就可以,它是對你全方面能力的要求,而這些能力像自然規(guī)律一樣存在,你只需要效法它們就行。
比如你可能需要懂點營銷學、廣告學,明確產品的關鍵差異點,并通過品牌體系、產品結構、話語體系有效傳達給用戶/客戶;
你可能需要懂點心理學,了解用戶的集體潛意識和社會性身份等,幫你有效進行產品/服務的設計結構;
你可能需要懂點經濟學,了解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以及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等,幫你有效進行選擇與取舍;
你可能需要懂點管理學,了解組織協同、資源組合等,幫你有效協調資源,推進產品落地;
你可能還需懂點商學,了解戰(zhàn)略選擇、財務成本、市場競爭等,幫你有效設計產品完成對戰(zhàn)略的快速響應。
五、總結一下
今天這篇分享,更像一篇讀書筆記,節(jié)選了《道德經》對我來說,最有感觸的四句,希望對你對啟發(fā)。
第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它告誡我們要順勢而為,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產品之道。即以創(chuàng)造用戶價值為道,摒棄因自我膨脹的欲望而“多做所為”。
第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告訴我們遵循大道,順勢而為地進行戰(zhàn)略/產品聚焦,每次只選擇做好一個業(yè)務/產品(即“一”),只要順應周期和市場的變化,是可以做出自己的第二曲線(即“二”),甚至是生態(tài)的(即“萬物”)。
第三,太上,不知有之。它告誡我們要摒棄“自我”,讓用戶在你的產品中“自由穿梭”,達成自組織、自發(fā)展的系統,高效解決自己的問題即可,而不要總想讓用戶/客戶對你有“感恩戴德”之心,也不期望他們對你贊嘆或歌頌,更不要因胡亂作為而讓他們產生厭惡或憎恨。
第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大道已然存在,我們可以直接進行效法,效法他們就可以逐步實現你自己的目標。
寫在最后
《道德經》是一本像《圣經》一樣的作品,值得反復咂摸、研讀,自知能力和悟性有限,今天只是斗膽借它的盛名,宣揚自我的價值觀。即為往圣繼絕學的最佳姿勢之一,就是學習、反思、運用、總結、分享它們,讓它們?yōu)槲宜谩?/p>
同時確實想盡綿薄之力,讓經典作品可以進入你的書單,流淌進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與產品方法論本身形成“道“和”術”的理想結合路徑之中。
最后,我乃管中窺豹,本文只節(jié)選了四句進行闡述,期待后續(xù)可以進一步分享更多。比如: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音同溪)。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 治大國若烹小鮮
- 等等。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