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工作、創(chuàng)業(yè)還是生活,重要的是對“真”的判斷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別真?zhèn)纬蔀榱宋覀兠刻於家鎸Φ奶魬?zhàn)。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在工作、創(chuàng)業(yè)和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確的“真”判斷,以及這些判斷對我們決策的重要性。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一位內容創(chuàng)業(yè)朋友的提問:運營指標、編輯協(xié)作、選人面試》,沒想到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關注,其實這篇文章總共用時不到1個半小時。
相比于“寫”,腦袋里的“回想”和“思考”或許更重要。再次印證了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那句話:文采是來自思想而不是來自辭藻。所以鼓勵有想法的朋友們也開始記錄輸出自己的內容,對抗遺忘周期,開啟“費曼學習法”。
我無法做到日更、周更,只能說是有時間就隨便寫寫,把一些經(jīng)歷思考記錄下來,就像和朋友們閑聊一樣。但先聊哪些?就從我認為或許最能幫到大家的開始吧!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真”,這個話題有點抽象,但其實確是很多事情背后的本質。我還是用大白話表達。?????????????????
最近產品專家梁寧出版了一本新書《真需求》,全書大概50萬字,內容講的非常多,基本把商業(yè)的骨干講的很清晰,最后名字取了這個,為什么呢?在我看來,除了需求重要性的層面,另一個就是對真假的判斷。????????????
我現(xiàn)在關注什么問題呢?主要包括4大問題:
- 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發(fā)展
- 自己的未來和興趣發(fā)展
- 家人和重要朋友
- 社會和世界的變化
這4個問題里,其實每一個都涉及“真假判斷”,我們做抉擇本質是依賴【信息】,是網(wǎng)上的?是誰說的?是我認為的?還是什么樣的???????????????????????????????????????????????????????
比如,我選工作,很多網(wǎng)上的人說這家公司氛圍很差,但是你面試時HR和老板都不錯,自己也感覺還行,所以到底是信前者還是后者???????????????????
比如我要出一個流量方案,通過內容來拉新,在可投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能有很多種方式要選擇,是直接做矩陣,還是先做人設賬號,還是先做機構品牌?內容形態(tài)是視頻、圖文還是音頻?
這里的每一個“做1”與“不做0”,都是對應著真假判斷,不僅僅是判斷外部信息(他人、網(wǎng)上等等),也要審視自己的信息(想法),哪個是真的呢????????????????????只有選對了方向,后面才會更順利,否則就是無限疲勞。
前段時間,中國首富排行公布,張一鳴成為首位80后中國首富,有人把他10年的微博整理了,我曾經(jīng)也看過很多他的早年采訪視頻。?????????????在認知方面,張一鳴說過非常多內容,我印象最深的是:
兩個能力最重要:對事情的判斷能力,組建團隊的能力。對事情的認知是最關鍵的,你對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這件事上的競爭力。
我本人不是特別慕強,但我非常佩服張一鳴的認知。
從結果來看,目前國內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最好的兩個大廠,一個是騰訊,另一個就是字節(jié)。?????????????
我個人認為字節(jié)的產品風格,透露出一股理工男極致的追求,是謀定賽道后,極致調研和試錯+大力出奇跡的結果,比如據(jù)說字節(jié)曾招募幾千人做推廣(主要是地推),旗下的教育曾經(jīng)也命名為“大力”教育。
而騰訊相對來講,更加開放和清晰,騰訊產品力的歷史和文化比字節(jié)更久更濃,讀過《騰訊傳》的朋友相信會認同這一點。
歸根結底,這些判斷最主要都是依賴信息,不管是他人的信息,還是自己的信息(感覺)。
另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信息的衡量也是源自于0與1的平方計算(概率小的事件信息量多),與真值表,真、假組合很像,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信息論》。
再舉兩個具體的例子,分別是產品設計和內容運營。
產品設計層面,假如我在公司要研發(fā)和售賣一款產品,那么如何進行產品設計?除了像喬布斯這種能夠設計出跨時代的產品,大部分人是要做一定的需求調研,大部分人很難做出顛覆式產品,因為壓根不知道從何顛覆,或者你理解的顛覆只是一種沒人做且沒市場的偽需求。???????????????
那么,怎么辦呢?通過什么行為可以判斷產品的商業(yè)價值呢?答案再簡單不過——就是“用戶買單”,除此之外其他都是“假的”。
你可能會說,這個產品特別好,我調研了很多用戶都愿意買,我聽很多朋友夸贊,和我自己興趣也相投,非常喜歡……但是推出市場后,購買的人不多,這個就是最真實的結果。
因為產品的價值不等于產品的“商業(yè)價值”,產品有很多主觀價值,確實存在一些產品不是用來盈利的,但如果是公司,首先設計的產品要有商業(yè)價值,否則就是定位出現(xiàn)了問題。??????
在內容運營層面,比如一篇文章,我們腦暴出了20個標題,發(fā)給了所有同事投票,投了最高的標題,我就可以直接用了嗎?當然不是,判斷這個是不是真的,不是說投票真假,而是說投出的標題和用戶想打開標題的匹配,是真還是假。???????????????????????????????????
就這個問題怎么做?前中后都可以優(yōu)化,比如前期這20標題,可能是已經(jīng)參考了過往爆款內容標題后的篩選的標題;中期投票,是不是分散了投票群的用戶,比如我的目標用戶是寶媽,那我盡量投票的群也是寶媽為主,如果之前投票是老師投的多,那么要考慮下選中的標題是否帶有老師的視角和審美;后期就非常依賴決策人的“直覺”,這個是默知識,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就像金融大鱷索羅斯說的:“我所有的重大決定都是靠我的胃做出來的,如果我的胃疼,就說明這個決定不好,也就是說我的身體是有感應的。”
在我看來,理性的最高級別就是內化了理性的直覺,批判性思維的最高級別就是不強調批判性思維的思維方式。就像人學會了騎自行車,就像我曾經(jīng)在一些科技公司呆過,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維,但是所有流程和決策都是非常符合批判性思維。?????????
馬云也對創(chuàng)業(yè)者說過類似的話,大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創(chuàng)業(yè)還要靠做調研,那么他根本不用創(chuàng)業(yè),說明不懂用戶和市場。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局限,你問他期待的,可能會窮盡所有人間貪嗔癡,但是你問他最不能忍受哪些?那就是他的下限。
其實我們之所以求真,除了少部分人有好奇心驅動,大部分是不想被忽悠,不想被PUA,所以在今天新媒體爆炸、AI智障遍地的情況下,假信息已經(jīng)漫天飛舞,如果沉溺于此,不僅影響我們無法做出最真的判斷,甚至長期,還會影響思維和專注力,最后變成不會思考的人,就像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里描述的那樣:
時代的發(fā)展似乎并沒有相應提高日本人的智商,反而使得他們的智商在逐漸衰退,你看:在日本,時下的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半徑三米以內的事情;雖然人們在網(wǎng)上跟人無話不談,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不懂與人面對面敞開心心扉;沒有成功欲望、學習能力低下但絲毫不以為然;看到電視中的廣告就會馬上沖動購買;總有毫不臉紅的讀錯字的官員出現(xiàn);遇到困難,懶于思考就立即放棄;人云亦云,做什么事總愿意隨大流……
今天,我們仿佛一切都在進步,科技、教育、消費水平,但為什么內心總感覺“配不上”這種進步?
為什么我們總略有不安,為什么常會迷惘?為什么很難擺脫“既要又要”?為什么身心靈修遍地開花?
我們的確需要「內核穩(wěn)定」,但每個人的內核是不同的,每個人對穩(wěn)定的期盼也是不同的。托翁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同。
能讓我們走出幻境,真正保持內核穩(wěn)定的是什么?錢嗎?的確能解決大部分問題。身份嗎?的確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信息和認知嗎?好像可有可無。
而這正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相比于錢和身份,信息和認知是每個人都可以訓練和提升的,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的。那不如先從我們對于「真假」判斷開始!
凡事先問一句「為什么」,先保持建設性疑問和追問。
重要的決策先讓自己緩緩,想象假如你是自己的另一個好友,跳出來審視一下這個決策,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真假判斷中,過好我們的一生。【完】
作者:袁振,10年跨界內容運營人;公眾號:袁振Live(ID:yuanzhenplus)
本文由 @袁振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其實就是對信息的判斷能力,看這個信息可信度以及對自身是否有用。
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