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賺千元 延年益壽:網課陷阱盯上銀發(fā)網民

0 評論 343 瀏覽 0 收藏 9 分鐘

“銀發(fā)網民陷網課陷阱,網絡安全何去何從?” 在互聯網的浪潮中,銀發(fā)網民逐漸成為網絡世界的重要參與者。然而,他們卻面臨著諸多網絡陷阱。這些陷阱是如何設計的?又該如何防范呢?

在互聯網世界,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自詡社會經驗豐富,但總是對陌生網友盲目信任;他們雖然接觸網絡較晚,但總是相信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超級網紅。

這些人,就是傳說中的“銀發(fā)網民”。

而他們的出現,也讓那些藏在暗處里的身影蠢蠢欲動。爭相推出了“無門檻剪輯課”“老年網紅培訓班”“直播養(yǎng)生局”等賽博陷阱。

01 賽博陷阱盯上銀發(fā)網民

據新華網報道,近期有記者發(fā)現,市面上部分主播看準了老人想發(fā)揮余熱、繼續(xù)賺錢的心理,為他們量身定制了全新的賽博陷阱。

這些人會先在社媒上發(fā)布“做直播在幾個月內還清8.5萬元欠款”“通過打字一上午收入506元”“做互聯網口播一天賺3000”等消息,吸引銀發(fā)網民的注意力。

然后想辦法規(guī)避平臺檢測機制,引導這些“年老心不老”的人加入私域群。

只要雙方的聯系路徑被打通,他們就會鋪設、推送其他老人的“成功案例”。用“580買課的老學員,扣字就賺了240”“超50歲的老人,一個月收入超過30萬”等話術給群成員洗腦,進而煽動他們購買相應的直播賺錢教程。

由于群運營事先分享了各種收益截圖和成功故事,所以他們很快就能獲得銀發(fā)網民的信任,在家坐等他們把錢雙手奉上。

舉個例子。

來自山東的老雷(60歲),就因為被一則號稱“只要5980,帶你玩轉海外電商。不懂外語沒關系,低齡老人可做,輕松月入過萬”的內容誘惑,添加了機構導師。事后又在對方“每月保底3000元收益,每月帶貨收益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話術誘惑下,乖乖交了近6000元的學費。

和大家想的一樣。

老雷想要機構承諾的收益,而機構則想要老雷的本金。

“我按照他們的要求操作了一年多,到現在一分錢收益都沒有。想要聯系人退款,卻怎么也聯系不上,接近6000元就這樣打了水漂?!痹谖恼轮校侠装没诘卣f道。

除此以外,還有不少人見到了銀發(fā)網民那顆想成為網紅的心。然后打著無門檻剪輯課、包粉絲數、月入過萬等幌子,推出了所謂的“自媒體速成班”。

殊不知他們嘴里的專家課,不過是這些人在網上東拼西湊抄得內容后的劣質錄播,包漲粉也不過是授課方偷偷刷來的“僵尸粉”。

一旦有老人誤以為自己獲得了流量的青睞,興奮地把第二期課程的學費打給對方后,授課團伙就會撤銷一切資源扶持,轉頭去攻略下一個受害者。

02 銀發(fā)網民迷上養(yǎng)生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法分子圍剿銀發(fā)網民的方式,除了有用流量、互聯網概念虛構未來的“畫餅法”外,還有用紅包返利為誘餌的“釣魚法”。

像是來自湖南的老任(72歲),她此前上網沖浪的時候偶然刷到了一篇養(yǎng)生貼,因為覺得對方文筆還算不錯,所以沒多想就點擊了關注。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小動作,讓她成為了別人眼里的肥肉。

很快,就有人以“養(yǎng)生助理”的名義聯系老任,并邀請她每天來上課打卡。期間老任只要能正確回答問題,就能獲得0.3元的返現獎勵。

這時候,家人們看著每天捧著小本本上課老人還沒有多大反應,權當是老人找到了新愛好。但沒過多久,長期認真上課的老任就被對方洗腦成功,下單購買了售價2000元的“熊膽粉”。

看著價格高昂,但包裝簡陋且缺乏配料、功效等信息的包裹,家人們瞬間就識破了熊膽粉三無產品的真身。只可惜此時無論如何勸阻老任,她每天仍會準時收看直播,并對“老師”推薦、售賣的養(yǎng)生產品展現出極高的購買欲。

法治日報的記者發(fā)現,老任的故事并非個例。

有不少老人都相信“現在買養(yǎng)生課的錢,要遠比以后去醫(yī)院看病更便宜”這一觀點,進而沉迷于網絡養(yǎng)生局,把個人精力、財力都放在記筆記、買課、買產品的身上。

當“追捧養(yǎng)生概念”和“對互聯網內容盲目信任”這兩項弱點合二為一的時候,那些藏在暗處的身影,便紛紛動起了惡念。

比如只有初中文化的犯罪分子程某曾注冊傳媒公司,并通過捏造頭銜等方式將只有高中文化的遲某包裝成了知名養(yǎng)生專家。然后在短視頻平臺、直播APP以科普養(yǎng)生知識的名義去兜售保健品。

在他們的操作下,一款出廠價約18元/盒的保健品被以6盒/499元的價格售出6萬余套,銷售金額高達3000余萬元。

03 銀發(fā)網民人均老頑童

《2024銀發(fā)人群洞察報告》指出,截止到2024年9月,銀發(fā)人群(50歲以上人群)的月活躍用戶為3.29億,月人均使用時長達129個小時。

作為互聯網世界的“后來者”,老人們往往會在接觸網絡后對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拿娛樂場景下的“短劇”跟“游戲”舉個例子。

相關數據指出,有54.05%的受訪老人會每天收看1-2個小時的短??;15.86%的受訪老人會每天收看2個小時以上的短劇;3.24%的老人會每天收看4個小時以上的短劇。

另在游戲世界里,有超70%的老人會通過網絡游戲來消遣時間;62.16%的受訪老人會參與網絡游戲里的社交活動;77.03%的受訪老人會向親朋好友推薦自己喜歡的網絡游戲,甚至還有超60%的受訪老人有過充值行為。

好奇是人之常情,老人們不僅渴望學習新事物、渴望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還樂于借助互聯網去獲得情緒價值、撫平自己的孤獨感。

但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生態(tài),老人們所持有的社交經驗卻大多開始變得無效。他們不僅分辨信息真?zhèn)味鹊哪芰^弱,還總是會盲目信任網友。

這些特征,也恰恰成為了不法分子圍剿他們的利刃。

身為子女,面對上述情況我們確實應該反思,應該去追問自己有沒有忽略對老人的陪伴,或是有沒有讓那些真正有用的知識去填補老人的精神空白。

身為平臺,上述情況的出現同樣為他們敲響了警鐘。若想在產品競爭中擁有忠實的銀發(fā)用戶群體,如何為其提供優(yōu)質的內容、構建可靠的信息過濾機制,就成了時下破局的關鍵。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互聯網那些事】,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那些事】,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