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為模型:一個簡潔卻有效的行為設計模式

0 評論 1047 瀏覽 0 收藏 15 分鐘

對用戶行為的研究和對人性的洞察,屬于產品經理的基本能力之一,卻不曾想到,竟然有一個模型,它如此簡潔而有效。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某天跟好友聚會,對方說了一句“最近營養(yǎng)不錯啊,胖了”,你回家立誓要減肥——管住嘴,邁開腿,結果“朝令夕改”,堅持沒幾天就放棄了;

某次述職,發(fā)現自己表現不佳,看著別人都是有理有據、引經據典,你立誓要發(fā)奮圖強——學習提升,結果像無頭蒼蠅一樣,折騰1周就放棄了;

某次體檢后,發(fā)現自己的紅色異常小箭頭有好幾個,遵醫(yī)囑需要戒煙、戒酒、戒海鮮、戒內臟、戒肥肉、戒雞蛋等,結果一個月后,一切就拋之腦后。

某天早起時,突然后悔昨晚玩手機睡太晚,發(fā)誓明天一定早睡,結果到了晚上,卻依舊在“重復昨天的故事”。

每天晚上回家,總習慣性吃零食或水果,導致越來越胖,每次都暗自發(fā)誓“最后一次”,卻無法管住自己的嘴。

等等。

相信你也有從熱情高漲到默默放棄的經歷,它可能是減肥、運動、看書、學習、早睡早起等。

今天給你分一個模型——福格行為模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01 福格行為模型(B = MAP)

福格行為模型是由“行為設計學”創(chuàng)始人B·J·福格博士所創(chuàng),它簡單且清晰地解構了每個行為發(fā)生的關鍵要素,以及每個要素在行為中所發(fā)生的重要作用,最終可以通過有效調整要素來改變行為。

比如通過設計情緒來改變行為,或通過打造高頻率的小成功讓行為自然發(fā)生,或通過改變提示來改變行為。

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達:行為(B)= 動機(M)+能力(A)+提示(P)。

即你的行為發(fā)生需動機、能力和提示三要素同時滿足;而你的“不作為”則因缺少其中之一或多個要素。

舉個例子。

每天晚上8點多到家,坐在電腦前,總習慣性的吃點零食或水果,明明昨天已經發(fā)誓不吃,卻無法管住自己的嘴。

從動機、能力、提示三個關鍵要素來解構一下。

你的動機是“饞”(或叫追求幸福體驗),你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吃”,你的提示是每次做到電腦桌前,看著桌子上的水果,以及旁邊柜子里的零食,它們會不斷“撩騷”你——“來吃我啊,吃我啊”。

所以,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從“提示”要素入手,其次是能力,最后才是動機。

比如解決晚上吃零食的習慣,最佳解決方案就是不買零食,或把零食放到客廳的柜子里,保證每天晚上看不到它。

02 案例:如何堅持閱讀超過1000天?

2021年12月時,自覺得到APP的課程學習內容,已無法滿足需求,故計劃轉向電子書閱讀。

起初動機強烈,看到得到APP上有“每日閱讀計劃”,計劃每天閱讀60分鐘,至少連續(xù)簽到15天。

七天后,計劃宣告失敗。

一是動機問題。動機隨著時間的轉移,由強到弱。工作日在地鐵上閱讀,屬于“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周末在床上閱讀,屬于“賠本不賺吆喝”,典型的“損失厭惡”心理。

二是能力問題。 每天閱讀60分鐘,是一個有挑戰(zhàn)的事情,尤其是長久堅持。

三是提示問題。工作日每天上班到地鐵上,自然就“提示”開始閱讀;周末不做地鐵后,睡到自然醒,跟朋友約個飯,晚上到家,臨睡前才想起計劃沒完成,時間已來不及。

2022年1月1日,重新制定閱讀計劃,至今已堅持1100天以上。

如何做到的?

一是提示問題。利用得到APP的閱讀計劃,每天早上7點定時提醒,同時,將閱讀器放在床頭,醒來或睡前都可以看到;

二是能力問題。將“每天閱讀60分鐘”調整為“每天閱讀15分鐘”。至少每天15分鐘,超過的時長都是賺的;

三是動機問題。動機的產生都是由強到弱的過程,接受它,不去改變,而是改變提示和能力問題,讓行為自然發(fā)生,通過高頻率的小成功(即每天閱讀15分鐘)所帶來的積極情緒影響行為,最終形成習慣。

總之,基于福格行為模式的分析與實踐,解決對應問題的最佳方案,依次是:

第一,改變提示。如果是壞行為或習慣(如吃零食),你可通過消除提示的方式處理(如不買零食或放到不可見的地方);如果是好行為(如閱讀),你可增加提示的方式處理(比如消息提醒和閱讀器放枕邊);

第二,降低能力要求。如果實現能力有難度(如閱讀60分鐘或跑步10公理),則降低對能力的要求(如閱讀15分鐘或俯臥撐10個),通過眾多的小成功事件來逐漸形成行為習慣。

最后,用情緒改動動機。每次小成功帶來的都是積極情緒,用積極情緒去影響行為,形成習慣。

03 實踐:SaaS產品如何發(fā)揮真正價值?

客戶A是一家給航空公司提供貨運裝卸服務企業(yè),他們有1000多名藍領員工,分為四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有30-40個班組,每個班組4-6人。

區(qū)域經理根據每天的貨運量情況,安排不同班組員工上班。比如10月10日預計貨運量,至少需要20個班組,則當天會安排25個班組上班。

同時,班組之間的人員支援是常態(tài),導致其排班復雜,調班組頻發(fā)。

所以客戶期望采購一套HR SaaS產品,并期望對應排班模塊至少滿足以下功能:

  • 按班組排班:支持快捷按班組進行排班。比如安排20個班組,則對應80-120人自動完成排班;
  • 班組調動自動排班:班組之間發(fā)生支援情況,自動完成排班。比如A班組的張三10月10日支援B班組,則自動按B班組上班;
  • 班組調動時間軸:班組與組織架構不強關聯,但如果發(fā)生員工的班組調動時,明確記錄每次記錄,并生成每個員工的調班組的時間軸,以便隨時追蹤;

這是客戶第一階段的想法,下一階段是期望可以實現智能排班和智能算薪??蛻糇哉J為第一階段是第二階段的基礎,表示甚至愿意付費定制研發(fā)。

經過兩輪溝通后,我理解他們的訴求與痛點,卻不認可他們期望的實現路徑。

怎么理解?

我們從不同角色的動機、能力、提示三個層面進行拆解后,可能就會比較清晰。

第一個角色是經營者(即總經理/CEO等)。

TA的動機是追求效率和利潤。即期望員工的所有排班、調班、調班組行為線上化和數據化,確保用工合規(guī)的同時,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

TA的能力是通過采購或自研系統,達成對應業(yè)務流的線上化和數據化。

TA的提示是HRD(即人力總監(jiān))在每個月/季度/年度盤點人才與成本時,數據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欠佳,以及數據采集和整理成本高。

第二個角色是管理者(即區(qū)域總監(jiān)/班組長)。

TA的動機是追求管理的平衡。期望對員工的要求越少越好,在不違反企業(yè)規(guī)定的情況下,有效協同員工完成工作;

TA的能力是當好員工與經營者之間的橋梁,面對采購系統時,代表員工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同時,盡可能配合經營者的戰(zhàn)略落地;

TA的提示是每次員工調換班組時,每月給員工排班時,都會提醒TA工作量大,無法有效且準確記錄所有信息,被迫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機制。

第三個角色是員工(即一線裝卸工)。

TA的動機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不愿意做符合企業(yè)利益而損失自己利益的事兒(如申請調換班組或調班),只想干好自己的裝卸工作即可;

TA的能力是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時,在進入機場前,盡可能通過手機或手持設備發(fā)起打卡或申請;

TA的提示是區(qū)域經理/班組長的每月排班,以及每次支援時的班組調換。

從三個角色的動機、能力、提示拆分后,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信息:

第一是動機層面。即經營者與員工的目標和利益的不一致,對用系統的動機強烈差異明顯,導致系統與管理機制可能難以有效協同。比如經營者期望所有排班、調班、調班組的行為數據化,而員工期望流程簡化,甚至沒有流程。

第二是能力層面。即員工或管理者在能力層面,做不到100%及時有效記錄所有調換班組、調班記錄。比如每月平均每人發(fā)生10-20次,或有時進入工作場合后,不讓攜帶手機。

第三是提示層面。即調換班組或換班主要是管理者提示員工,當下是最不容易被忽略的提示。

如果期望最終產品可以有效解決客戶問題,關鍵并不在于系統是否支持調換班組或調班,以及記錄明細形成時間軸,而在于如何改變提示、能力,甚至是動機,讓管理者和員工愿意配合完成行為的線上化。

首先是提示層面。當管理者給員工排班或調班時,可加入自動提醒功能,讓員工及時查看自己的班次與班組。

其次是能力層面。如果無法有效對員工或管理者進行約束(即及時提交調班審批),則可以從系統能力上賦能,直接根據員工打卡,自動匹配當天對應班次,并支持事后由管理者進行當天班次確認與調整的功能。

換句話說,對員工的能力要求,由每次提交審批降低至打卡即可;對管理者的能力要求,由每次約束或代替員工提交審批,降低至事后督查即可。

最后是動機層面。如果在提示與能力層面,已經可實現經營者的目標(即數據化),則動機層面,可求同存異,無需進行改變。反之,則可結合獎懲制度來適度改變員工和管理者的動機。

04 擴展:福格行為模式的應用場景

福格行為模型(即行為 = 動機 + 能力 + 提示)是一個極其簡潔卻有效解決問題的模型。

對于個體而言,它至少適用于:戒掉壞習慣。比如睡前玩手機、不運動、吃零食、偶爾才跟家里人聯系、沉浸式刷視頻或打游戲等;養(yǎng)成好習慣。比如每天閱讀、多吃蔬菜水果、經常跟家里人聯系等。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它至少適用于:分析與理解用戶行為。把用戶的每個行為都拆解為動機、能力或提示三個要素,分析哪個因素在產生作用,更容易讓你理解用戶;有效解決問題。當你在設計產品時,基于用戶行為背后的動機、能力或提示出發(fā),可更有效解決問題。

05 寫在最后

這個模型是我兩年前閱讀《福格行為模型》時,就認識了它。時隔兩年,決定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把它分享給你。原因是我覺得它就是行為設計的方法論,也是對產品經理有價值的方法論,更是非常容易習得的極簡方法論,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如果不局限于行為設計,也不局限于產品設計。與之類同的方法論,還有不少(比如清單革命、平衡記分卡、系統論、人單合一、阿米巴模式等),希望后續(xù)有機會與你分享。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方法論集散地】,微信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