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一分錢引發(fā)的跨系統(tǒng)集成事故
在企業(yè)財務信息化和業(yè)財融合的實踐中,跨系統(tǒng)集成常常隱藏著諸多細節(jié)問題。本文通過一個實際案例,講述了在應付賬款系統(tǒng)集成過程中,因數據處理差異導致的“一分錢”事故,供大家參考。
某功能上線后的第一個月月結,財務突然慌慌張張跑來說,大事不好,應付賬款對不上!
看他一臉慌張的神情,不像在騙人。于是安撫下他的情緒,讓其坐下來慢慢說。
原來此次上線的新功能往ERP對接的單子,應付賬款的進項稅與發(fā)票對不上,排查后有幾筆都會差一分或二分,要么多一分,要么少一分。
聽后我大概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
一、應付單構成
應付單據由多個表組成,包括表頭(也稱主表)、明細表、財務表等,如下圖:
- 表頭為應付單主體表,包括單據的重要字段,如業(yè)務日期、單據編碼、單據類型、供應商、結算組織等;
- 明細表為具體費用信息,可填制多行,如費用承擔部門(成本中心)、產品編碼、稅率、含稅金額(明細)、稅額(明細)、未稅金額(明細)等;
- 財務表為匯總的含稅金額(匯總)、稅額(匯總)、未稅金額(匯總)、稅率等。
二、財務核對
財務核對時,只看應付單《財務表》的稅額(匯總)與發(fā)票所記載的進項稅稅額是否一致;但生成憑證時,是用《明細表》的稅額(明細)帶入到憑證中,如果明細與匯總存在差異,則發(fā)票的進項稅與憑證(賬務)必然出差錯!示例如下圖:
問題原因:財務中臺向ERP傳《應付單》時,只向明細表傳了【含稅金額】、【稅率】,由ERP自行以四舍五入法分別計算《明細表》和《財務表》的【稅額】、【不含稅金額】,《明細表》逐行計算,而《財務表》時先將【含稅金額】匯總再除以(1+稅率)*稅率從而計算出【稅額】,故二者出差異了!
解決思路:實務涉稅部分,財務是認票不認賬,即以發(fā)票為準!所以應付單《明細表》【稅額】之和 須等于 《財務表》【稅額】之和。
解決辦法:軋差法,總額減去明細行除最后一條外的合計,求出明細行最一行數金額。因為數據源在OA(費控),流程填報時已填寫發(fā)票【稅額】、【稅率】等信息,并上傳了發(fā)票影印件,那么在對接到財務中臺計算應付單明細行的【稅額】時,用OA【發(fā)票稅額】,減去明細行N-1條之和(即除倒數最后1條之外的和),作為第N條的【稅額】;傳到ERP時,將明細與匯總的【含稅金額】、【稅率】、【稅額】、【不含稅金額】均傳過去,使發(fā)票、中臺、ERP三者數據保持一致。
確定解決方案后,與財務確認后修復上線,搞定!
事后復盤:涉及財務需求一分一厘都不能差,包括【含稅金額】、【稅率】、【稅額】、【不含稅金額】、【數量】,確保鏈條上、下游均保持一致。
作者:業(yè)財老曾,公眾號:業(yè)財老曾談,專注財務信息化20年
本文由 @業(yè)財老曾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