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人IP就像擺地攤,這四種人更容易火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打造個人IP似乎成了許多人追逐的目標。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在這條賽道上脫穎而出。本文將通過“擺地攤”的比喻,深入探討哪四種人更容易在個人IP的打造上取得成功。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有人認為打造個人IP需要會寫小作文、懂運營、長得好看,但禿頭老王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我眼中,真正成功的個人IP,往往是那些最像“街邊攤主”的人——他們身上帶著有人情味的煙火氣,能把流量當作街坊鄰居來經營。
一、重復的力量: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小區(qū)門口賣煎餅的大媽,十年如一日地追問著“加不加辣子”。做個人IP也是如此,今天拍做菜,明天聊職場,后天曬寵物,觀眾根本記不住你是誰。
而那些能在鏡頭前重復說口頭禪的人,比如每天教一句英語的、天天拆解商業(yè)案例的,反而成了別人腦海里的“老熟人”。
適合做IP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他們能把“今天吃了嗎”這種廢話,說出365種花樣,讓觀眾在每一次的重復中,加深對他們的印象。
二、厚臉皮的智慧:把批評當作成長的階梯
沒人看你的短視頻會哭嗎?你直播時被罵“真丑”會生氣嗎?評論區(qū)有人抬杠你會關閉評論區(qū)嗎?
玻璃心的人,其實不適合做自媒體,三天就卸載APP了。
但能成事的人會笑嘻嘻地回一句:“哥你罵得對,下次我爭取丑得更特別點。”
他們深諳街頭智慧:小區(qū)門口開小賣部還能碰上討價還價的大爺呢,網上被噴太正常了。
更何況你再怎么調整定位,總會有不喜歡你的人。就像劉備再怎么仁愛,也會有宿敵;曹操再怎么奸險,也有昔日好友愿意收留。
真正的狠人會把丟臉當作健身——臉皮越練越厚,心理素質越虐越強,最后甚至能拿黑粉評論當作段子素材。
三、接地氣的表達:把專業(yè)知識嚼碎了喂給你
菜場里賣菜的大嬸教你挑番茄,不會說什么“生長周期和品種”,而是說“捏著帶彈性的西紅柿最新鮮”;
修車師傅講保養(yǎng),不會拽汽修的專業(yè)術語,直接告訴你“這錢別省,省了萬一上高速出事兒了咋辦”。
適合做IP的人,往往有這種神奇的“翻譯能力”——把晦澀難懂的專業(yè)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你,還不讓你覺得有被說教的怪異感。
他們不端架子,敢露拙:講運營知識不說“賦能”“抓手”,直接吐槽“老板畫的餅太硬,得配著離職報告咽”。
四、堅持的力量:像擺攤人一樣早出晚歸
一個攤位在菜市場十年如一日地擺攤,街坊鄰居會熟悉它的存在。很多人做自媒體因為短期沒看到結果就放棄,卻忘了做自媒體是長期堅持才能見曙光。
那些整天想著“快速漲粉變現”的人,就像餓瘋了去搶打折雞蛋的大媽——動作變形,吃相難看。
而那些悶頭打磨手藝的工匠、認真研究怎么炸油更酥脆的早餐攤主,反而在街坊的口耳相傳中攢下好吃不貴的名聲。
真正適合做IP的人,都有種“老手藝人”的底氣:今天發(fā)的內容沒人看?沒事,反正明天我還來出攤。
作為10年的新媒體運營,我不會奉勸人人都做自媒體,我也不覺得這是溺水者的救命稻草。
如果你受不了三個月冷啟動期的寂寞,扛不住鍵盤俠的指指點點,更愿意躲在公司系統(tǒng)里領安穩(wěn)工資,那說明你本就不該來這條街擺攤。
但如果你心里有團火,燒得你睡不著覺,哪怕支個塑料凳子,都忍不住想跟人嘮點真東西,那這條街早晚會有你的位置。
十年磨一劍,出鞘引震動。我不相信一鳴驚人的崛起,更相信日更一卒的躬身入局。
閱歷,見識,經歷,專注,求精,過往種種,造就今日的我。
本文由 @禿頭老王聊運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