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公眾號仍然值得討論

0 評論 256 瀏覽 0 收藏 6 分鐘

在視頻號、小紅書等平臺盛行的當下,微信公眾號依然具有獨特價值。它憑借私域黏性、內容結構化等優(yōu)勢,成為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的“數(shù)字契約”載體??鐖鼍皟热菥仃?、“好友助力解鎖全文”等新形式打破了“圖文已死”的魔咒。

作為產品賽道的深度觀察者,我始終對微信公眾號抱有敬畏之心。自2021年開通個人號「駱齊」至今,4年間我發(fā)布了幾十篇文章,見證了這個平臺如何塑造一代人的信息獲取方式。即便在視頻號日活突破8億、小紅書圖文種草席卷消費市場的今天,我仍想用產品經理的視角聊聊:公眾號為什么仍是不可替代的獨特存在?

1 被低估的護城河

2016年微信公眾號推出”置頂功能”時,或許沒人想到這會成為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數(shù)字契約”。我在2023年與36氪聯(lián)合發(fā)布的《創(chuàng)作者生態(tài)報告》中看到,頭部賬號的”常讀用戶”比例從2019年的18%攀升至43%,這個數(shù)據(jù)在知乎同期僅為7%。就像池騁在《放大》中揭示的:公眾號的私域黏性正在重構內容價值評估體系。

微信團隊在2023年推出的”合集2.0″功能頗具深意。當新世相將《逃離北上廣》系列文章重組為可交互的專題時,單日新增付費用戶突破1.2萬。這驗證了張小龍在2021年提出的”結構化內容”構想——公眾號正在從信息流回歸知識庫。

2 冷啟動的新范式

2024年微信指數(shù)顯示,”公眾號+視頻號”雙開賬號的平均閱讀量是純圖文賬號的2.3倍。半佛仙人在《給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的22條建議》直播中透露,他的視頻號導流到公眾號的轉化率達到19.7%,遠超其他平臺。這種跨場景的內容矩陣,正在打破”圖文已死”的魔咒。

更值得關注的是社交裂變的進化形態(tài)。2023年”老黃牛”公眾號通過”好友助力解鎖全文”功能,單篇文章在72小時內覆蓋了167個三四線城市的中老年社群。這種基于微信支付券設計的傳播機制,讓知識付費下沉市場煥發(fā)新生。

3 被重新定義的創(chuàng)作

當GPT-4在2024年掀起AI寫作浪潮時,公眾號反而成為驗證原創(chuàng)性的試金石。我在參與微信AI團隊內測時發(fā)現(xiàn),自動生成的營銷號內容在”星標賬號”中的打開率不足人工創(chuàng)作的1/5。這印證了keso在《內容的手工時代》中的論斷:算法永遠無法復制人類的知識脈絡。

傳統(tǒng)媒體在公眾號的轉型更具啟示意義。2024年《南方周末》將深度報道拆解為”主文章+專家圓桌+讀者UGC”的三段式結構后,單篇傳播周期從48小時延長至2周。這種”慢內容”的運營策略,在短視頻的即時狂歡中開辟了新大陸。

4 基礎設施的重構

微信搜索在2024年Q2的改版頗具深意。當用戶搜索”新能源汽車”時,前三條結果分別是公眾號行業(yè)報告、車企服務號預約入口、創(chuàng)作者對比評測。這種”內容-服務-觀點”的三位一體呈現(xiàn),正在重塑搜索的商業(yè)價值。

付費墻的革新更值得玩味。2023年六神磊磊開通”知識庫”功能后,將十年來的金庸解讀文章打包成付費專輯,首月收入突破200萬。這種”時間復利”的變現(xiàn)模式,正在顛覆傳統(tǒng)的內容電商邏輯。

結語:

當我們在2025年回望互聯(lián)網內容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現(xiàn)象:所有追求“更快、更短、更刺激”的平臺都在加速內卷(抖音測試8秒超短?。?,而堅持“更慢、更深、更系統(tǒng)”的公眾號反而筑起護城河。

這種反差印證了克里斯坦森的“顛覆式創(chuàng)新”理論——主流市場追逐性能過剩時,總有一批用戶需要“剛好夠用”的解決方案。當朋友圈被AI生成的節(jié)日祝福刷屏,公眾號里手寫的《給讀者的一封信》反而成了稀缺品;當短視頻用3秒抓住眼球,能讓人靜心讀30分鐘的深度報道便自成壁壘。

張小龍曾說:“微信的終極理想,是讓優(yōu)質服務像水一樣流動?!被蛟S公眾號的價值,就在于它始終是那杯需要細細品味的茶——滾水沖不開,時間偷不走。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經理駱齊】,微信公眾號:【駱齊】,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