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用戶的真需求

8 評論 15674 瀏覽 79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如何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是一個產品經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理解用戶需求也是最難并且最重要的一步;我們應該如何挖掘用戶的真正需求?本篇文章作者從需求來源、怎么獲取用戶需求進行分析。

一、需求的來源

1. 需求來源于市場和用戶

從0到1開發(fā)部分流程(敏捷開發(fā))

由圖可知:

  • 定義階段:我們在產生一個idea時,最先考慮的是我自己需不需要這個idea,它能給我解決什么問題;其次就是其他的某個群體會不會去使用,群體規(guī)模如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和用戶。
  • 市場:市場就是人、錢、欲 ?三者的產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購買者,購買力,購買欲;分析市場意味著我們的產品能不能賺錢、規(guī)模有多大、什么因素影響我們賺錢、可以賺多少錢。
  • 用戶:用戶就是使用我們產品的人,所以我們在進行產品產品設計之前,需要對用戶需求進行調查與分析,也就是本文所要涉及到的內容。
  • 分析:市場找準了,但如果產品的需求方向錯了,就算有了用戶,最后也只會跟你說拜拜;所以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對于產品來說至關重要。

二、需求來源的途徑

需求來源大致分為以下三個群體,那么三個區(qū)別在什么地方呢?

  • 用戶:需求的直接發(fā)起者,可謂是一手資料。
  • 代理商:代理商相比是貼近用戶的一個途徑,一般資料可以劃分到二三手資料。
  • 銷售:統(tǒng)籌情況下,銷售的資料多為二三手資料,不排除一手資料。

三、怎樣獲取用戶需求

1. 需求的特點

需求是隱形的,用戶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例如: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誕生,那個時候的人們局限于當前的交通工具,盡管大家都知道“如果能再快點就好了”,但卻不知道怎么樣才能夠能快。

本茨發(fā)現(xiàn)了人們追求速度的需求,然后發(fā)明了汽車。

我認為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的做法并沒有讓馬跑得更快,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交通工具。

用戶知識提出了速度不夠快,沒有給出明確的方向,原因是受自身認知的局限性。

用戶不想說出來,人的情緒和性格以及當時的狀態(tài)往往決定了;用戶能否將他們的真實需求轉遞給我們,亦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

所以這時要能獲取到用戶真實的想法就很能體現(xiàn)我們的分析能力了。

2. 如何獲取到用戶的真實需求

一切真正的需求來源于溝通。

我們找到需求的提供者后,始終記住一句話——真正的需求來源于溝通。

溝通的對象:提供信息的對象。

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通過給用戶和提供信息對象直接溝通,根據(jù)他們反饋的產品要求,才是最貼近真正需求;因為只有生出在那個特定環(huán)境中的群體,他們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樣的產品滿足他們的要求。

無論是對產品、運營還是設計來說,理解用戶需求是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而關于如何理解用戶需求的文章不少,讀過后你是否能真正理解呢?還是似懂非懂,但到了落地環(huán)節(jié)又不知道如何入手?

找用戶需求不能為了讓產品顯得高端而強行捆綁一些前沿技術,忽略了用戶的使用場景;產品經理要通過需求分析,找到用戶本質的需求。

3. 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同理心

其實無論是一手需求還是二三手需求,其本質都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考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理發(fā)師永遠不知道什么叫修一點;理發(fā)師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修一點而是這里一刀,不對,這里多了,再來一刀,不對又少了;然后就一直修啊修,就變成了我們說的不懂什么叫修一點的長度了。

相信經歷過的寶寶們每一次理發(fā)都是一次賭博,當理發(fā)理到越來越不敢相信時,我們已經輸了;如果把理發(fā)師比作產品經理,那么當理完發(fā)的那一刻起,你已經永遠的失去了一個用戶。

那么怎么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呢?——擁有一顆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理解用戶的想法;缺少的同理心,就會容易出現(xiàn)上述類似的情景。

他們往往覺得自己了解用戶需求,但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理解的是我們認為的喜好和習慣,也就是“我覺得”。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一顆同理心呢?

這需要我們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理解他人的想法;這就需要我們能夠轉換角色,通過理解洞察力看到事物的本質。

就比如:一個顧客來理發(fā),通過觀察和詢問,得知他是一名高中生;想象一下,同學們都留著干凈利落的劉海發(fā)型,只有“我”一頭短發(fā),額頭锃亮,宛如一條土狗;轉換角色感同身受后,我們就能了解顧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算不太整齊,也不會希望“再短一點”。

培養(yǎng)同理心,需要我們先傾聽他人的感覺,然后轉換角色,體會別人的感受;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fā)掘他人的感受,才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體會這些感受。

4. 分析用戶需求的本質——洞察力

如果培養(yǎng)同理心是一個產品經理的入門課,那么分析用戶的真實需要則是進階課程。

定義:洞察力是指一個人多方面觀察事物,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是人通過表面現(xiàn)象精確握其核心并判斷出背后本質能力;它迫使你去抓住問題的實質,而不只是看到外表現(xiàn)象。

舉例分析:從A能推導出B、再導出C、D,最后推導出E,而洞察力則是直接從A推導出E。

其實就是將一系列的邏輯推理進行簡化,是能夠直接面對表相到結果,而省略了推理和證明的過程;相應的,從A到E,現(xiàn)實生活中,邏輯思維啟發(fā)我們,從A到E,要經過B、C、D,而事實上我們可能會經過很多彎路,從A不只導出B,也可能是α 甚至是β,而B到C又有很多種可能。

結論:洞察力不是你瞎想亂推導,這需要我們在探索事物本質過程中思考,其事物背后發(fā)生的本質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響因素?發(fā)展方向在哪?會形成什么結果等等。

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試錯,總結,糾錯,再試錯;在回環(huán)往復的試錯中不斷積累正確的推斷,讓我們能以最快最短的時間從A到E,從而得到相應的正確的結果。

四、總結

發(fā)掘用戶真正的需求。

首先,不僅要分析需求的來源,但無論是一手需求,還是二三手需求;理解性的閱讀并不見得讓我們能真正把握用戶的真實需求,相反還可能陷入旁觀者清的狀況。

你加入太多主觀意識,以一種過于理性的方式,把自身與自然及他人區(qū)別開來,但你做出來的產品不是用戶想要或者貼近用戶的產品。

事實上,獲取用戶的真需求時,需要的正是一種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轉換角色,將自身與用戶的當時所處環(huán)境融合,從而真正明白用戶的真實需求是什么。

 

本文由 @哈皮經理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無法進行實際落地操作

    來自重慶 回復
  2. 講了太多理論的東西,但落地起來不太具有實操性。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步驟,比如怎么培養(yǎng)這種洞察力的能力,具體怎么去做可以培養(yǎng)出來,細化到每一步。這些理論太雞湯了,倒是可以拿來自我感動。

    回復
  3. 漲知識??

    回復
  4. 寫得太好了太厲害了吧

    回復
  5. 寫的真好!!!6666

    來自湖北 回復
  6. 分析的還是蠻細致的

    來自湖北 回復
  7. 厲害了,66666

    來自湖北 回復
  8. 厲害?。。?/p>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