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四種用戶心理,幫助你短視頻內容創(chuàng)作

1 評論 12530 瀏覽 90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短視頻如今正處于風口之上,雖然人人都可以做短視頻,但是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對于內容的要求反而變得更加嚴格。此時,抓住用戶心理才能打造好自己的賬號。那么短視頻用戶心理都有哪些呢?本文作者為我們做出了總結,希望可以幫助你短視頻內容的創(chuàng)作。

短視頻“內容輸出”表層研究的是內容的結構形式,底層研究卻是“用戶心理”,只有戳到了用戶心理的感受,才能稱得上是優(yōu)質的內容。

如今,短視頻行業(yè)這么火熱,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分一杯羹,萬一可以成為網紅呢?然而,短視頻行業(yè)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和缺乏套路的內容很難得到大眾的喜歡,用戶都有哪些心理呢?

本文總結有四大用戶心理,幫助你沿著“心理習慣”來生產內容,想不火都難!

一、稀缺感

你刷短視頻的時候,一定會發(fā)現你關注什么,算法平臺就越會推薦相關的內容給你。

比如:你想學習化妝,通過算法你一定可以接收到化妝教學視頻;你在減肥,通過算法你一定可以接收到減肥教程。實際上,你越缺什么,你的注意力就越被什么吸引,甚至自己都無法察覺,你不信?

看兩組研究:有一項研究,研究對象被隨機分為兩組;但一組大快朵頤,吃的很不錯;而另一組饑餓難忍。

他們被要求識別出屏幕上一閃而過的一系列英文單詞,一閃而過的速度大概是33毫秒,這樣的任務對任何正常人都存在一定的難度。你也許會認為饑餓的研究對象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任務完成的更差。

但結果恰恰相反,饑餓的研究對象在普通詞匯上的成績與吃飽喝足的研究對象相比并不差。但他們在有關于食物的詞匯上的成績,比那些吃飽喝足的研究對象認得更快、更好。

這意味著,饑餓這種稀缺感促使研究對象將注意力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了食物。這意味著在稀缺感的作用下,用戶的注意力會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未得到滿足的需要上,甚至連自己都無法察覺。

而短視頻平臺幫你捕捉到了這一信息,不停地根據你的需求,為你推薦視頻,所以就出現了越刷抖音越上癮的情況。

對于短視頻內容創(chuàng)作者來說,如何利用“稀缺感”這一心理來吸粉呢?

這就要求我們在做短視頻之前,對自己的目標粉絲做一個分析,了解他們想要什么?他們的稀缺感是哪些?

二、共鳴感

共鳴是一個物理名詞,百科上的解釋是,物體因共振而發(fā)聲的現象。例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fā)聲時,另一個也會發(fā)聲——認同感是共鳴的重要組成部分。

想要自己的短視頻成為爆款就一定要和用戶粉絲產生共鳴,共鳴分為正向共鳴和反向共鳴:

正向共鳴是別人對你的認同,讓用戶一看就覺得「說得特別對」,讓用戶感覺特別「爽」,讓用戶覺得你講出了他們的「心聲」;反向共鳴是別人對你的不認同,覺得你說的沒有道理,讓用戶感覺和他們的想法背道而馳。

認同會帶來身份價值的體現,是“共鳴點”;不認同會帶來爭論,引起吐槽,是“槽點”。兩者都容易引發(fā)粉絲們的熱議,從而帶動話題,產生爆款的幾率更大。

短視頻是一個非常好的“正向共鳴”案例:里面講述了30+的男女的愛情、心態(tài)、生活等等,看完之后,就覺得說的好像自己。

視頻中每個人都說了自己認為的:世界上最沒有用的東西。聽完之后,覺得他們說的很對,心理產生了認同感;有些短視頻在讓人產生認同的同時,還會戳中人們的淚點,讓人不由自主流下眼淚。

與之相反,“反響共鳴”會引發(fā)集體的吐槽和調侃,但是因為有“槽點”,也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吐槽大會、陳翔六點半等等。這些視頻內容在輕松中,就讓人get到“槽點”在哪,忍不住也跟著吐槽幾句。

有時候,“沖突”會帶來槽點,比如:角色身份沖突、常識認知沖突、劇情反轉沖突、價值觀念沖突等。對于受眾來說,只要這個視頻挑戰(zhàn)了他的認知與想法,就可能會有留言的沖動。

三、獲得感

短視頻平臺雖然以娛樂放松為主,但也有很多用戶是來學習的,希望通過觀看視頻來獲得“新知”和“資訊”。所以短視頻的內容需要給用戶營造一種“獲得感”,讓他們覺得看完視頻之后,會有收獲。

可以在視頻中,提供信息(有用的資訊、有價值的知識、有用的技巧)、講述觀點(觀點評論、人生哲理、科學真知、生活感悟),很多人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還可以在視頻中展現用戶可以得到的【利益點】,只要對用戶有好處,他們就愿意關注你。很多垂直類的賬號,都因為契合了用戶的“獲得感”心理,而收獲了眾多的精準粉絲。

在“獲得感”方面,還可以及時結合熱點,來對某一熱點事件進行回顧與解讀,也能收獲很高的關注,比如:美國疫情、華為5g、科比生前的成就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獲得感】體現了用戶的“占便宜”心理,用戶想通過“低價”或者“免費”來獲得商品。

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有些帶貨短視頻在展現產品使用場景的基礎上,大力強調價格的優(yōu)勢?;蛘吣硞€短視頻博主為了“寵粉”而隨機送出福利。

四、好奇心

好奇由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所致,信息缺口來自于我們已知的東西和想要知道的東西之間的差距。

對于單條視頻而言,也可以利用“好奇心”引導用戶看完整條視頻,提升“完播率”,“留下懸念”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可以激發(fā)好奇心的方法。

下面介紹兩種短視頻結構,能在用戶心中埋下好奇心的種子。

開頭拋出問題(設置懸念)+中間講故事(結合案例+論點認證)+結尾表達個人觀點或引導互動。

這個公式尤其適合做vlog、個人分享類的視頻,比如下面這個視頻:開頭就拋出問題,設置懸念“在深圳當客服一天能賺多少錢?”提出疑問讓人忍不住想往下看找到答案。

中間講故事,結合自己的親身精力陳述事實。同時在文案里面多用數字加強記憶力,比如“平均每天要打100~200個電話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一直講話8個小時”、“處理率要達到90%”。

結尾表達自己的觀點,引起共鳴?!澳阋啦还苣阍谀膬?、是什么職業(yè),都不要小看自己,時刻都要懷揣著和這個世界死磕的勇氣?!?/p>

而且這種短視頻文案公式有一個好處就是開頭的懸念,提出問題“你知道……”,一句話就幫你精準篩選了目標粉絲,還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留住了感興趣的粉絲。

這種模式的短視頻文案,結尾在表達觀點之后,還可以再拋出一個問題,比如“看你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你覺得……,評論區(qū)留言”等類似這種引導互動的文案。

結果前置+證明結果+結尾給出獨特的見解和觀點或反轉,所以,我們學著點呀!以上就是常見的4種類用戶心理,了解這些心理后,幫助我們直抵用戶,戳中他們內心的某個點,產出有人氣的短視頻。

重要的是,我們每次做視頻的時候,要多想一想:這個視頻能引發(fā)用戶什么感覺?視頻針對哪一類用戶的情感?表達了角色代表人群的什么心聲?

用戶就是需求的集合,了解了他們,也就了解了“需求”所在,順著“需求”來做事,成功的幾率就會很大。

 

本文由 @汪仔2381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稀缺感:滿足用戶最想要的;共鳴感:相同的觀點引起共鳴,相反的槽點;好奇心:設置懸念;獲得感:給用戶需要的??傊?,了解你的用戶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