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說清楚標簽,客戶分層,客戶旅程的關系和應用

2 評論 4211 瀏覽 26 收藏 23 分鐘

在數字化營銷的領域中,標簽、客戶分層和客戶旅程是提升用戶參與度和轉化率的核心概念。這些概念雖然常被提及,但許多人對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仍然感到困惑。本文將簡要介紹這些概念,解釋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并在實際營銷策略中發(fā)揮作用。

前面2篇我寫了:產品選型的初衷,是選擇一種做事方式;以及輔助獲取私域用戶的12種功能:《選擇一款產品,就選擇了一種做事方式》、《盤一下私域引流的12種方式》。

從本文開始,我們進入到用戶畫像板塊。說到用戶畫像,你腦子里可能是這樣一張圖:

這是對一些個人或群體的高概括性描述:一二線城市,已婚未育、喜歡輕奢品,常出差,購物頻次高,喜歡爵士音樂……這種屬于感性層面的認知,有助于人們想象出一個虛擬對象,用來講品牌故事,打造共識,做市場層面的活動。

實際上,這背后是圍繞用戶所有固定和變動數據的集合,比如基本信息、各種標簽,所屬分層、行為記錄,交互記錄……這些分類好的量化數據,就被用來做千人千面的營銷運營。

但是,在多次和潛客的溝通咨詢中,我們意識到大部分私域人是默認這倆等式的:

1)客戶畫像=標簽;

2)私域運營=標簽群發(fā);

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常識”。

與此同時,他們可能又被灌輸了一些概念:比如客戶分層,客戶旅程,客戶生命周期之類的。然后就有點懵,好像各有各的道理,但是這些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一會兒標簽,一會兒旅程的,怎么用?用起來有什么區(qū)別呢?

這幾個最重要的描述用戶特征的概念,如果含糊不清,也基本意味著對這塊的思考是不太清楚的,那用也用不明白。接下來我們一個個看:

01 用戶數據

用戶數據,是一切描述用戶特征概念的底層基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類型:

  • 屬性數據(如基礎信息:年齡段,性別,城市,渠道來源)
  • 行為數據(如瀏覽歷史、交易記錄、線上學習進度)
  • 溝通數據(如私聊、群聊聊天記錄)
  • ……

進行清洗,分類,聚合連接,統(tǒng)計分析,規(guī)則計算,成為后面常見的標簽,或其他可供選擇的數據條件。

這部分的能力的強弱,就體現(xiàn)在服務商能對接到多大范圍內的用戶數據。無外乎來自于三個方面:

1)甲方自有平臺:比如研發(fā)能力強的公司,有自研的APP,小程序,網頁、商城,H5頁面等。服務商有openAPI,就可以對接。

2)乙方服務商平臺:有的SCRM或者MA廠商,從線索接觸的載體開始,就已經介入。如果甲方使用,就可以將用戶發(fā)生在這些載體上的數據捕捉到。比如國外hubspot可以建站,那么網站上的線索行為數據就能直接拿到;國內有的服務商會有自研小程序商城,那么交易數據就能直接拿到。

3)第三方平臺:比如亞馬遜,ebay,lazada,shopify,抖音,小紅書,淘寶、視頻號小商店,有贊等。很多商家的巨量用戶數據,都在這些第三方平臺上。獲取這些數據,要么需要服務商提前做平臺的集成,要么雙方都有openAPI,可供對接。

理論上來說,多渠道整合,數據越豐富,獲得的視角越全面,這也是很多商家所希望的。所以一上來就盯著數據打通的,不在少數。但在數據互通性不太好的軟件生態(tài)里,這大概率是一件千斤撥四兩的投入,這里先不展開,后面單開一篇細講,歡迎關注本系列。

02 標簽(tag)

標簽是所有人最熟悉的一種客戶狀態(tài)標記,是他們理解很多新概念的參照。有時候我跟客戶解釋其他概念,不少人都會問一句,”那跟標簽也差不多吧?“

標簽是對用戶某一維度狀態(tài)或特征的描述,是對原始用戶數據的第一層抽象和歸類。以標簽值變化可能性為標準,可以分為:

  • 靜態(tài)標簽:標簽值不會變化,或者變化可能性較低。如基礎用戶信息(姓名,性別,職業(yè)、地區(qū)……),來源渠道、賬號ID、設備信息、首次登錄時間等
  • 動態(tài)標簽:存在定期或高頻變動的可能性,需要定時更新或觸發(fā)更新。如:用戶行為(瀏覽、互動、交易)、用戶價值、活躍特征……

大家能看出來,靜態(tài)標簽是非?;A的信息,而客戶的狀態(tài)和行為是在不斷變化的,更多高價值業(yè)務信息,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

有兩種標簽值修改方式:

1)手動:依據用戶情況手動修改,比如一線員工和客戶溝通后,了解信息,手動去修改標簽,或者讓用戶填寫表單自己提交。這部分通常是用戶基礎信息,屬性標識數據。

2)自動:定期全局計算更新,或者根據事件觸發(fā)更新。大部分動態(tài)業(yè)務標簽只能由系統(tǒng)去維護,人工是無法長時間維護動態(tài)標簽的,會瘋,毫無可行性。

比如消費金額在1-3w的為黃金會員,3-8w是鉆石會員,當消費者A的金額從2w變成5w的時候,員工是無感知的,而系統(tǒng)會在每一筆消費數據新增后,觸發(fā)計算,滿足設定的條件,就自動更新會員身份。這也就進入了營銷自動化的范疇。

標簽的一般用法就是,作為篩選條件,在某個時間點篩出指定標簽下的用戶,進行一些統(tǒng)一批量的營銷觸達,比如常見的標簽群發(fā)。

但標簽群發(fā),有一個常被人詬病的問題,就是在你圈人的那一刻,發(fā)送對象已經固定了,之后新來的,就觸達不了,除非你再選一遍重新發(fā),但這顯然有問題,因為你無法剔除之前已經發(fā)過的人,會對他們造成二次打擾。

于是,要么線索培育不全,要么內容復用不了。

我們看客戶分層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03 客戶分層(customer segment)

上面的標簽是為了選人,客戶分層,是進化了一步的選人方式。根據單一或者復合條件(多個標簽、行為特征),結合“或“、”且“、”非”的邏輯,組合出來更符合復雜場景需求的觸發(fā)條件,從而將滿足這些條件的一類用戶篩選出來。有的叫人群分組,有的叫圈選客群。

具體掰開來看看分層和標簽有哪些差異:

1)為了滿足更多場景的圈選需求,客戶分層的觸發(fā)條件一定是最豐富的:用戶特征里面標簽只代表一部分特性,除了標簽,還有更多的屬性,行為數據。

2)如果是使用較多的特征人群,而且圈選條件復雜,一次配置出來,就不用每次重復配置。

3)客戶分層選出來的人,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會定期根據聯(lián)系人數據的變化進行計算更新。

例如,如果你創(chuàng)建了一個分層,條件是過去30天內有購買行為的聯(lián)系人,那么當有新的購買發(fā)生或者聯(lián)系人的購買歷史不再符合這個條件時,這個細分中的聯(lián)系人列表就會相應地更新。這種自動更新確保了每次觸達時,你都能觸及到最相關的受眾。

到這里肯定很多人還是不明白,你這個……跟每次臨時用標簽圈人,也差不了多少啊?無非是條件豐富一些,然后省得每次重新配置人群。就算用標簽臨時圈選,不也是當時最新的人群?

能問出這個點,已經離問題本質不遠了。

我們說標簽群發(fā)的問題就是,觸達上要么重復,要么漏掉。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在“不重不漏地觸達”這個問題上,怎么圈人不是核心問題,篩選條件豐儉由人,手動自動都可以。問題只在“群發(fā)”,無論你是用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標簽篩人,又或是單一/復合觸發(fā)條件進行客戶分層,只要把人拉出來是做批量群發(fā),就一定會有這個問題。

比如,條件還是“過去30天內有購買行為的聯(lián)系人”,明天有購買行為的人進來,前天有購買的行為的人也在,如果昨天已經群發(fā)了一次,明天再群發(fā),還是會對分層中的大部分客戶進行打擾,哪怕這個分層每天都在自動計算。

這種情況下,只能由“trigger(觸發(fā))+action(動作)”的邏輯來解決,滿足一個發(fā)一個,每個人走自己的體驗時間線,這就是營銷自動化相對于手動篩選群發(fā)的核心優(yōu)勢。

于是問題就變成了,A觸發(fā)進入這個分層,多久之后,要對ta做什么運營動作。這就進入客戶體驗設計的討論范疇了。

我們先總結下,營銷的完整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在某個時間點,對指定人群,要做什么動作:【觸發(fā)條件選人+后續(xù)運營動作】。

標簽和客戶分層,都在解決選人的問題

而人選出來之后,可以不只是用來臨時批量觸達動作。在分層里面,用上trigger(觸發(fā))+action(動作)的邏輯,有了時間線的概念,那就和群發(fā)分化成了兩個維度的東西。

不管什么時候,滿足這些條件而進入分層的每一個聯(lián)系人,以ta成為這個分層里面的人的時間點為起點,都走固定的體驗流程,直到被手動剔除,或者系統(tǒng)計算剔出這個分層。這樣就解決了線索培育不全,內容復用不了的問題。

至此,后面的營銷動作就不再是臨時起義,而是早有預謀的客戶體驗流程設計。

04 客戶旅程(customer journey)

客戶旅程,是在更長時間維度上,有營銷邏輯的用戶體驗流程設計,是指從客戶第一次意識到產品或服務的存在,進一步認識、考慮、決策、最終達成購買、并使用產品服務的整個過程中,與品牌的所有互動體驗。

既然是用戶有體感的體驗,那客戶旅程就包含了完整的【觸發(fā)條件選人+后續(xù)運營動作】的營銷流程設計,而不只是圈人。

往大了說,客戶旅程可以包含客戶整個生命周期,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種理想化的路徑:

也有其他的比如產品升單路徑:

再比如:

  • 按「購買頻率次」分:尚未購買 – 關注中 – 已購買 – 已入群 – 多次購買;
  • 按「客戶價值」分:初級粉絲一金卡會員銀卡一黑金-鉆石;
  • 按「客戶群體」分:大學生-白領-藍領一寶媽-富二代;
  • 按「意向階段」分:興趣–了解–對比–報價–下定–轉介紹;
  • ……

這里面的不同分層階段,有的是漏斗的關系,一步一步或者跳躍式往后走,有的是平行關系,所以旅程完全由你的業(yè)務屬性和銷售轉化流程決定,不是一個死板的東西。

每個旅程里面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理解為一個客戶分層,很多個互相有營銷邏輯關聯(lián)的客戶分層,就組成了一個典型客戶需要走過的“路徑”,所以叫客戶旅程。每一個分層階段,都應該要對應著一系列的trigger(觸發(fā)條件)+action(動作)來跟進里面的客戶,不然就沒必要把這些人分出來。

除了上面提到的我們實戰(zhàn)中摸索出來的客戶旅程分層邏輯,你也可以看看全球頂級的MA公司,是怎么引導用戶設計旅程的。(這有一套hubspot官方的旅程地圖模板PPT,一共七張模板,大概長下面這樣,有需要的文末找我拿)。

在國外主流營銷自動化軟件模塊中,客戶旅程可能沒有上面線性旅程看起來那么直觀,他們會區(qū)分不同的環(huán)節(jié),比如:新客戶歡迎,線索培育、客戶成功、客戶召回等,每個環(huán)節(jié)給出很多細小的流程模板,里面都是一套小巧完整的觸發(fā)條件+動作的配置,然后根據業(yè)務需求去自己組合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流程。

接下來,里面的流程細節(jié)是怎么搭建的呢?目前我就看到有兩種客戶旅程的流程設計界面:

一種是,低代碼工作流式的節(jié)點拖拽搭建界面。這種設計很符合人們對于“流程”的感知,包含一些條件分支,延時等規(guī)則,以及豐富的后續(xù)營銷動作。

下面這個是國內軟件的類似做法,這里最重要的是,看服務商支持的觸點中,你是不是需要,不是看起來越多越好,10個里面估計有7個你用不到。做營銷,最重要的目的是高效觸達用戶對吧。符合國情的營銷觸點比如用戶的“微信私信、朋友圈、短信、郵件、社群,公眾號通知,其他自定義的webhook……”然后你再根據業(yè)務需求從中選擇用戶打開率更高的。

這些流程一旦設計好,都可以被叫做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中文意思是“標準操作程序”。觸發(fā)一個跑一個。

好了,如果你用過這類產品就知道,這種設計方式,更重的是“流程”這種形式。它最常被用來設計短期的觸發(fā)營銷動作,就像上圖中的一樣:用戶注冊后,馬上發(fā)一封郵件,3天后,再發(fā)一封,5天后,再發(fā)一封,結束。再復雜一些就是加各種條件判斷分支。

雖然理論上講你可以做一條無限長的流程,但你可想而知界面會成什么樣,所以一般沒人會這么用。這也確實起到了把群發(fā)流水線化的作用,已經可以做到不重不漏了,對于很多電商零售,低客單,不需要什么認知的產品營銷場景來說,已經夠用。

但與此同時,有公司做出來了另一種更偏長期“內容”角度的設計:

這種設計的理念前提:那就是已經意識到,不管線索培育、沉默客戶激活,售后交付中的哪個環(huán)節(jié),都大概率不會一兩次短期觸達就達到目的,對于長周期,高認知,高客單的產品服務,尤其如此。你何德何能,發(fā)一兩條微信、朋友圈祝?;蛘邇?yōu)惠,發(fā)一個PPT介紹,客戶就來買單了?

這種設計下,你可以搞出針對某個群體一年甚至更久的觸達序列,無論是在微信私信,朋友圈,還是短信,把你的比較優(yōu)勢掰開揉碎了說,時不時冒出來,但說的話又讓人能聽下去,讓人不刪你,最后存活到了用戶有需求的時候,于是你被選擇。

注意,這樣的觸達體驗流程,是為每一個滿足條件的用戶設計的,當這套流程迭代成最佳跟進/激活/交付流程,也就意味著,所有的用戶,都將被以最佳流程跟進。

相比于直接“借鑒”國外的拖拉拽工作流設計,這種就略顯“草根”,因為是從實踐需求的微觀體感出發(fā)而長出來的東西,它本身代表著一種不同于主流的解決方案,做事方式:那就是持續(xù)做陪伴式私域,交付有價值的內容,培育出信任,進而提升成交的可能性。

至于給一個人群寫持續(xù)300多天的內容,關鍵還能讓對方不刪了你,還被你培育轉化,那就是另一種維度的能力了——對話式營銷的能力。

反正下面這些肯定不行:

簡單總結下:

  • 客戶數據是所有標簽,分層,旅程的底層基石。
  • 標簽是很多人最熟悉的用戶狀態(tài)或特征描述,是對原始用戶數據的基礎抽象和歸類,不代表所有用戶數據。
  • 客戶分層利用標簽和其他屬性、行為條件,將用戶分為不同人群包,數據會定期更新。
  • 標簽和客戶分層都是圈人。而客戶旅程,應該包含完整的【觸發(fā)條件圈人+后續(xù)運營動作】的營銷流程設計。旅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看成是對一個分層中客戶的一套營銷動作。
  • 群發(fā)中“重發(fā)漏發(fā)”的問題,可以由trigger(觸發(fā))+action(動作)的邏輯解決。
  • 一切篩人劃分方式,是服務于后面的運營動作。不管是什么運營動作,用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收到的內容。

以上。

如果覺得有啟發(fā),歡迎三連本文。

下一篇,繼續(xù)聊聊用戶畫像板塊的基建——數據打通。

本文由 @面面聊營銷自動化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佬,求hubspot官方的旅程地圖模板PPT

    來自廣東 回復
    1. IvyXue02

      來自云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