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的眼里,要有光

0 評論 3970 瀏覽 27 收藏 30 分鐘

在當前的就業(yè)環(huán)境下,很多行業(yè)過得并不如往常。作為產品經理的你,或許會覺得產品工作內容繁雜,很卷但依舊做不出成績,會令自己懷疑,產品這個崗位究竟還有價值嗎?本文從行業(yè)、公司和成長的角度,聊一聊產品這份工作,是否還有價值。

等了很久,終于等來了假期。

工作之后,很少有這種連休幾天的假期,尤其是之前的假期都在忙各種各樣的事情,所以對突然到來的假期,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但這種快樂僅僅停留在宣布下班的一瞬間,到家后面對假期的空洞,仍然無所適從。

可就算是這瞬間的快樂,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好像活的并不像自己了。

然后我又看了看自己之前寫的文章,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快半年沒有認真地寫過東西了。

看著過去的自己在文章里的表達,我好像找到了那個充滿光的少年,于是,我又打開了那個塵封已久的文檔…

我選擇做產品,是想要一個不平凡的生活,想讓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

但工作幾年后,我發(fā)現產品的工作,和我想象中的有些許出入。

產品的工作并沒有想象的輕松,從業(yè)多年后的我,仍然被質疑,市場環(huán)境也越來越不好,工作內容越來越多,更惡心的是,卷還卷不出成績。

所以今天,我想從行業(yè)、公司和成長的角度,聊一聊產品這份工作,是否還有價值。

一、行業(yè):紅利和震蕩后,會迎來衰退?

2012年,是移動互聯網元年,從12年到19年之間,互聯網發(fā)展都非常迅速。

在學生時代,我就實實在在感受著互聯網發(fā)展帶來的紅利。

因為不論是美團、大眾的優(yōu)惠,或是滴滴、快的的補貼,亦或是摩拜、ofo的共享經濟,我們都可以薅到資本的羊毛。

每一個從事互聯網行業(yè)的師兄師姐,臉上都洋溢著互聯網人的精英感,他們一直跟我說,互聯網是如何通過他們努力給大家的生活帶來變化的,他們讓我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世界。

而那時候的產品經理,甚至不需要什么門檻,也沒有35歲危機。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待遇。

我是18年入行的,但是我從找工作開始,卻明顯感覺到,互聯網產品也不是所謂的沒門檻。

我先是自己在網上學了產品課程,找工作的時候找了幾個月,最終才找到一個小公司的offer,我當時滿懷著憧憬進入互聯網行業(yè),卻不知如火如荼的互聯網行業(yè),已經進入了降溫期。

19年的時候,美團的王興曾說過一句話: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確實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這句話在當年被很多人當成笑料,但這幾年行業(yè)的發(fā)展形勢來看,確實一年不如一年。

我最直接感覺到互聯網的紅利的消失,是從2020年開始的,雖然我當時去了大廠當外包,并且工作開始變得游刃有余,并幻想著轉正的機會??善陂g,我卻看到了211985實習轉正的名額開始縮減;

而到了21年的時候,我跳槽進入一家靠財務軟件起家的中廠,而后就傳來了,我原公司的實習轉正的名額變成了非清北復交不要;

到了今年年初,各大廠逐漸傳來降本節(jié)流的風聲,裁員的名單,已經正式分配到每個團隊。而我上一家公司的領導,也因為業(yè)績不佳,被干掉了;

風,確實停了。

這幾年雖然新產品仍然不斷,可是缺少了資本紅利的青睞,已經沒有爆火的產品被大家所熟知。每一款產品都為流量撓破了頭,可是仍然難以繼續(xù)增長。

在這個背景下,大廠不僅不對畢業(yè)生拋出橄欖枝,甚至把節(jié)流的刀伸向了剛入職1-2年的校招生。

我之前跟一個大廠的HR領導交流過,他說,這主要是因為,學校校招生的流失率歷年都比較高,而且隨著校招生素質越高,流失率反而越大。

素質高的人進來通常不只是單純的為了錢,更重要的是價值體現。可是市場冷卻,業(yè)務發(fā)展受阻時,這些高潛力人才往往會選擇換一個平臺。

當這些人一旦換平臺,就等于是公司資產外流,而且隨著這幾年互聯網行業(yè)變化震蕩加劇,這些人才的流失會更多。

大廠辛苦投入大量資源,去培養(yǎng)一個人兩年,剛準備要成為業(yè)務骨干時,卻選擇離開,公司就等于是為其他公司做了嫁衣。

但在前幾年,行業(yè)穩(wěn)定,大廠有充足的資金流時,根本不愁,大廠肯定計算過投資回報率,當時是可以接受這樣的流失率的,所以不斷擴招。

而后來,整個行業(yè)業(yè)務受限,投資回報率不成正比時,大廠就會選擇先去掉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事情,于是校招生裁員便發(fā)生了。

之前是啥也不會做產品?,F在則成了啥都懂也做不了產品,把還想進互聯網的人都堵在門外。

風起時飛的有多高,風停時摔得就有多重。而這,或許才是互聯網行業(yè)的常態(tài)。

可是,互聯網真的會衰敗嗎?

起碼,我是不相信的。

我認為,所有的行業(yè)都一樣,都是呈周期性變化的,而現在的我們,只是恰好進入了震蕩期。

之前的互聯網行業(yè)太瘋狂了,無數的資本的流入也促進了這種瘋狂,如漲潮般洶涌,一旦瘋狂停止,就如同退潮般可怕,但消失的只是擱淺的人,這些盲目而瘋狂的人。

行業(yè)會繼續(xù)發(fā)展,只是從暴漲變成緩慢而持續(xù)的增長。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這個行業(yè)的變化,只是痛苦進化的過程而已。就如同我不相信35歲定律一樣,我認為所謂的風險,只是為了淘汰不合適的人而已。

我還記得讀書的時候,看到有不少人質疑數學實用價值,可是工作后,我理解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把不適合接受更好教育的人給篩選出去而已。

而當行業(yè)的浪潮朝我們每個人襲來時,我卻更愿意相信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達則兼濟天下。

以我自己舉例,我一直都不是聰明的那個,但我卻知道,我是努力的。很多事情在做的時候,獲取并沒有什么意義,可是時間總是能告訴我,我做的努力,是有意義的。

所以,不論做什么,當無法預判未來的時候,就做好當下,想盡一切辦法,把當下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出花,或許,這才是面對危機最好的方法。

二、產品人,公司是要你來解決問題的

我第一次,離職后的求職,投了300多份簡歷,最終收到了3個面試邀請,而最終,我唯一通過的,是大廠外包崗位。

我在那個時候,知道了一件事——能力,并不能決定你進入這家公司,但匹配可以。

所有公司招人的時候,都有個目標人物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去物色要招聘的目標人選。

這個目標人物模型,通常是業(yè)務部門來制定的,業(yè)務部門會基于當前所需要填充的崗位和需要補充的能力去設定模型。

但其實總的來說,都是在業(yè)務的某個時期,找到某個人去解決一系列問題的。

1. 工作兩年內,招你,是為了儲蓄力量

工作兩年內,公司招你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業(yè)務骨干。

所以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盡量避免去走社招的流程,因為在這個階段,在所有公司的眼中,我們都不太能直接去幫公司解決什么問題。

雖然很多公司在招聘簡章上寫著工作經歷是1-3年,但其實都會傾向于2年或2.5年以上的應聘者。

所以說,面試官除你的學歷外,可能也看不出你身上看到明顯的價值,所以如果你不是211/985研究生學歷,我不太建議你工作兩年內就跳槽。

除非你現在做的業(yè)務非常差,沒前景,又無法成長。

但當你產生跳槽的想法時,一定要先明確,自己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有問題,就爭取在這里解決了再離開。

否則,你去到下一家,仍會出現當前存在的問題,此時,就會影響到你后續(xù)的發(fā)展。

而在工作兩年內,我們要盡可能再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產品基礎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 綜合素質:溝通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執(zhí)行力
  • 專業(yè)能力:用戶調研分析、需求分析能力、交互、數據分析、項目管理

除上面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加分項:行業(yè)/市場洞察,即在你工作的這段時間,你在自己所在的業(yè)務上,提煉出了什么的觀點。

最后這個加分項,能證明你是個有想法,有獨立思考能力地產品人,這點對產品來說,非常重要。

但作為過來人,如果你想在產品行業(yè)長久做下去,還是建議你不要輕易離職。

2. 工作2-5年,招你,是為了保證業(yè)務持續(xù)增長

工作2-5年期間,公司招你是保證業(yè)務增長,解決由業(yè)務增長所帶來的人手不足的情況。

在這個階段,公司傾向于同行業(yè)有類似或相同業(yè)務經歷的應聘者。公司不希望繼續(xù)投入成本,所以更想要一個來了就能干活的人。

因此,在這個階段,公司會弱化學歷,更看重業(yè)務能力。而先前工作培養(yǎng)的產品基礎素質,則是及格線。

當你越過了及格線,才能具備進入面試官人才池的資格。

這里再補充一點,因為基礎素質里的有些能力,或受限于面試官能力,或受限于面試場景,無法通過簡單的一兩個小時面試出來,但工作中一定能檢驗出來。

所有有些同學沒有通過試用期,如果不是犯了什么大錯的話,就大概率是因為上面的基礎素質沒達標。

比如,寫個需求點沒想明白場景,寫了很多次都無法達標,亦或者執(zhí)行力不過關,需求上線因為各種情況一拖再拖,且多次出現時,我們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某些基礎能力缺失。

如果沒有,隨著工作時間的累積,我們通常會成為業(yè)務骨干,成為承擔業(yè)務增長的支撐者。

所以,除了要保證正常的需求迭代要保質保量完成之外,我們還需要承擔產品規(guī)劃、市場洞察分析、運營分析等工作。

這個時候,我們工作從被吩咐者,成了主導者,我們通常會大量的工作是我們決策的。

此時的工作時間的分配,也要規(guī)劃好,不能再花更多的時間在產品基礎能力上,而要選擇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

思考產品做什么舉措帶來提升,思考和其他部門如何配合帶來增長,思考在產品的接下來的規(guī)劃如何更上一層;

因此,在這個階段,我認為要關注是三個層面的思考:

  1. 熟悉業(yè)務,成為業(yè)務有話語權的人:熟悉用戶,洞察用戶需求;熟悉業(yè)務,思考每一個決策對業(yè)務產生的影響;關注變化,并為變化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2. 了解行業(yè)變化,推動業(yè)務發(fā)展:行業(yè)知識也是我們要積累的關鍵知識,通過了解行業(yè)變化,包括科技革新,上下游格局變化,并為此提供自己的規(guī)劃和觀點。
  3. 尋求資源,申請試錯:跟上級提出自己的思考結果,如需驗證,就尋求資源,不斷試錯。

3. 工作5年以上,招你,是為了破局

工作五年以上,不少產品已經成為高級產品經理。

但每個人的節(jié)奏不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五年之后,就從承擔者成為破局者。

從整個行業(yè)來看,也有不少工作五年以上的人,還在投遞基礎崗的工作。這些小伙伴可能是前面那幾年多走了一些彎路,但更大部分可能是缺少一個機會。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互聯網產品崗的崗位招聘,招聘5年以上的產品經理,都是希望應聘者,能來解決業(yè)務遇到的具體又困難的問題——團隊管理和業(yè)務突破。

1. 團隊管理——領導力

在這個階段,不管你是不是產品負責人,都應該具備成為或努力去成為產品負責人的能力。

所有的產品人都為產品的結果負責,而產品負責人則為團隊的結果負責。

我認為產品負責人既像將軍,又像老師。

在組建團隊之前,就明確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根據這一個個人物模型去挑選團隊。就好像將軍一樣,在出征之前,自己要去的點兵點將。

在確定團隊之后,又要跟老師一樣,因材施教,盡可能挖掘團隊中員工的特性,并為他們爭取最大的資源。

每個人的驅動力和目標是不一樣的,如何找到每個人的驅動力并激勵大家,是團隊領導力的重點。

我見過的好領導,是溫文爾雅,但是總能為你承擔壓力,為你爭取資源,在工作中,會給你充分的信任,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當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他會諄諄善誘,先引導你解決問題。而后再通過談心的方式,幫你去定位和復盤。

我目前還不是這樣的人,但見過這種人之后,就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為這種人?;蛟S這,就是領導者的個人魅力。

2. 業(yè)務突破——創(chuàng)新

如果說團隊管理是這個階段公司對你的基礎要求,那業(yè)務突破就是公司對你的核心要求。

在產品校招面試題中,經常會出現要求你計算某個城市的自行車數量等類似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考察應聘者是否已經具備基本的思考框架。

具備這種思考框架的同學,在工作中也就能去定義問題,拆解問題,最終把一個相對模糊的問題定義清楚。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會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例如,如何將轉化率由15%提升至20%

而當我們工作五年之后,我們遇到的問題就會更加宏觀,問題可能是,如何將今年的業(yè)績提升至一個億?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看基礎盤和新增盤的差距,基礎盤是在不做任何產品運營動作的前提下,隨著時間推移,會達到什么數值,而新增盤就是基本盤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而解決差距的核心在于:洞察趨勢,預測需求,勇于創(chuàng)新。

  1. 這首先我們對市場和用戶有足夠的了解,關注技術突破、關注行業(yè)上下游的變化、關注目標用戶的變化等;
  2. 其次需要對當前的業(yè)務框架和業(yè)務結構有清晰的認知;
  3. 最后在創(chuàng)新上,不要畏手畏腳,要敢于嘗試,持續(xù)迭代等。

由于篇幅原因,具體不做更詳細的闡述。

在這里說這么多,其實就想說一個事情:我是個比較反感加班的人,因此,我也會盡可能地避免加班。

但我更認為,產品崗是不能偷懶的工作。在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產品要做的事情,所以,請一定不要停止思考。

這句話和大家共勉。

三、產品要怎么做?

剛工作的時候,我以為產品是有方法論的工作。

當時工作方式也很簡單,寫需求文檔,找模板;寫體驗報告,找模板;寫體驗報告、用戶調研、市場分析報告,統(tǒng)統(tǒng)都是都是先來人人平臺上找個模板,再按照它的結構和思考邏輯,輸出內容。

但后來,我之前的老大跟我說:豆奶,我發(fā)現你的文檔框架性好像都不錯,可是思考的深度總是不夠。

直到近幾年,我才意識到,我當初一直是照著別人的方式論去工作,才一直流于表面。

所以我才一直在強調,基礎很重要。

1. 打好基礎

我是野路子出身,沒有經歷過系統(tǒng)的培訓,如果非要說一個,那就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了。

我跟好些產品經理溝通下來,我發(fā)現即使大廠也并沒有相對體系培養(yǎng)方式,主要還是在工作中實踐。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產品的基礎能力其實是層次不齊的,比如我在產品的交互體驗上,就比較差?,F在也還是經常出現,我設計的功能,在邏輯和框架上,都沒有問題,用戶也可以用這個方案去解決問題,但用戶總是說這個功能不太好用。

所以說,打好基礎很重要,可是卻會被很多初學者忽略。

雖然大家戲稱:什么也不會就去做產品。但其實產品要掌握的能力還挺多的,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軟能力,

所謂軟能力,就是它跟技術能力這種能夠有效評估的硬實力不同,它并沒有衡量的標準。例如用戶思維、需求分析洞察、市場判斷等。

所以市面上常見的評價方式是看成果,面試官也只能通過你做了什么事情,達到了什么效果,來反推你具備的能力。

并且通過進一步溝通才有可能挖掘到的,可是即使進一步溝通后,如果是設計過的話術,保證邏輯可以自恰的情況下,還是難以界定的。這也就導致了產品的面試比較難評估,而且比較主觀。也出現了比較多“包裝”工作內容和經歷的情況。

但好處是這種軟能力,本質上還是能力,即使通過面試了,在工作過程中如果無法呈現出相應的能力,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了。所以,即使當時騙過了面試官,工作中能繼續(xù)騙下去的情況,是不太可能的。

而我認為的基礎能力,本質上還是會回到工作中,回到設計的每一個需求中,回到產品定位、用戶需求和真實場景中。

這是騰訊的產品能力框架表和評分,我之前是參照這個表來評估自己基礎能力是否不足的。

例如一年前,我認為自己能力在P5,但我在財務、心理學、美學這個點其實接觸的比較少,我就會專門花時間去閱讀相關書籍和學習課程,并在工作中去實踐應用。

而當時P5的其他知識的達標分數是“2”,我的認為要達到“2”的水平,就要在工作中達到能應用,即看到問題后能輸出自己的觀點,并獲得專業(yè)人士的認可時,就達到了“2”的標準。

2. 方法論無法帶來成長,但實踐可以

其實產品的方法論很多,或許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想說的是,要警惕方法論。

我高中的時候,成績老是不上不下,老師建議我找一個合適的方法論,我當時不知道如何“找”,所以問了很多成績好的人,可是最終也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

直到去年,我才突然意識到:別人的方法論,大概率不適合我。

所有人的方法論都是在自己的經歷中,抽離出來的,可能抽離出來的人認為它已經具備足夠的通用性了,但實際是大部分的方法論,還是依賴于特定的場景,甚至特定的人的。

如果你沒有這個經歷,你沒有感受過對方當時的經歷,在面對這個經歷后心境的變化,你就永遠無法領悟到這個方法論的真諦。

就如同小時候讀古人的詩,在經歷不夠的時候,理解不了詩,當經歷足夠的時候,自己也離寫詩不遠了。

我之前寫的文章也會傾向于方法論,說實話,寫方法論的文章閱讀量和收藏量都比較高。

但實際這篇文章能給閱讀者帶來多少幫助呢?我覺得微乎其微,這也是我今年不再寫方法論的原因(以至于我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寫什么,斷更了挺久)

所以上面的那個表的方法,大家也自己思考下,是否有價值,如何才有價值,再行動。

因此,我如果再從頭開始入行產品,我只會對當時的自己說:高密度地去工作。

現在產品的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實驗。我們通過已知的產品基礎信息,如目標、定位、用戶、場景、市場等,在腦子里產生的一些想法,對認為會對用戶和市場有利的方面去設計方案,設計好之后通過之前預設的數據去比對,再迭代優(yōu)化。

這里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放入實際的工作中,情況就會千變萬化。

因此,如果要達到融會貫通,唯一的方法就是爭取量變到質變。而量變的基礎是量。

所以,首先要盡可能去承擔不同的產品工作,盡可能地去多實踐,盡可能的去驗證你對產品的想法。

其次,是復盤。

3. 復盤是成長的關鍵素質

復盤是很多同學都了解和熟知的,但很多人其實無法長期的去執(zhí)行,不僅是產品,很多事情都類似,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門檻,不同的人達到不同的境界。

這就是因為缺少長期的堅持。所以,要想收到復盤收益的前提,是能夠執(zhí)行下去,其次才是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復盤這個詞,源自圍棋。

是針對既往對局的每一步執(zhí)行,去思考行動的路徑和決策,并進行修正。

可是我看網上有很大一部分的文章,專門將復盤的,都把復盤理解為對結果的反推,但其實復盤更重要的是對過程的推演。

在過程中,對當中做的每一步決策,進行重新決策,尤其是其中可能會影響結果的關鍵決策去推演,即當初有A、B、C三個想法,這次選了A,復盤的時候就是去選B或C,再執(zhí)行后面的步驟,看會不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復盤,初階是針對自己失敗的結果去復盤,進階是可以對他人去復盤,更有甚者,可以做到對結果正確的事情也復盤,去尋得更優(yōu)解。

更具體地方法論就不在這里講了,大家有興趣可以搜搜平臺上的其他文章。

最后,我想說我每次做復盤的時候,都有種很奇妙的感覺,感覺自己好像在從上帝視角去看平行宇宙的演化,看決策不同可能導致的結果不同,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寫在最后

我之前寫的文章,在最后都會給大家梳理一些關鍵點,但這篇文章沒有,屬實是不知道怎么總結。

這篇文章有點長,能看到這里屬實不容易,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實看不到這句話就已經退出了。

但我最后還想說一點:

產品是我們在互聯網的化身,每一個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都會不自覺地往產品中注入靈魂。

而每個人的靈魂都源自于過去的經歷。我們看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條路,見過的每一個人,甚至喝過的每一杯水,才塑造了現在的靈魂。

靈魂在我們深入思考和設計功能時,在不知不覺中,注入到每一個功能中。

而我們看到的,使用的所有的產品,都或多或少帶著設計者的靈魂,從中也能看到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經歷。

因此,如果工作一段時間后,開始在質疑工作,質疑產品的意義時,你要知道,每個產品,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已經在改變世界了。

這句話送給大家,也送給我自己。

愿大家都能腳踏實地,前程似錦。

專欄作家

豆奶,公眾號:成為陳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企業(yè)服務的Saas產品經理,要做個努力生活的產品人。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