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溝通三部曲:邊界、靈活、超預期

0 評論 3526 瀏覽 20 收藏 16 分鐘

溝通表達是產品同學的核心能力之一,但很多同學都在這上面吃過虧。作者結合最近思考和案例,分享一些實戰(zhàn)經驗,與大家談談產品溝通的三步曲,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謊言驗證不了謊言,魔法對抗不了魔法。

最近,我們產研團隊壓力都特別大,因為公司馬上就要盛大舉辦十八周年司慶,據(jù)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人力張二狗同學所說,老板對此很在意,重視程度甚至超過其六十大壽,認為這是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的關鍵節(jié)點。

因此,我們不僅要隆重地為公司辦一場成人禮,還被要求登臺獻藝,各自從本職工作出發(f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于是,我們產品部喜提兩個月需求,更令人興奮的是,還被要求一個內做完上線,因為姥姥說了,超過12點不吉利。

這下鬧得,不光產品同學狂爆CPU,給開發(fā)同學整的也老刺激了,集體指責我們只顧一味地逢迎上意,不管民間死活,他們不加掩飾地把對產品的“敵視”都寫成了bug,甚至還貼心地用敏感詞匯做了注釋。

其實在工作中,產品和開發(fā)是緊密的上下游關系,溝通最多,往往沖突也最多,但用魔法打敗不了魔法,以暴制暴解決不了問題,更大的沖突只會帶來雪崩,而每一片雪花都不是無辜的。

這兩天,有不少產品同學在星球討論到溝通問題,這也是個永恒的話題,溝通表達本就是產品同學的核心能力之一,往小了說,它決定著我們和開發(fā)的協(xié)同效率,往大了說,這也是我們能否突破職場瓶頸的關鍵支撐。

我們不能存在職場短視和發(fā)展盲區(qū),也就意味著不能簡單粗暴地表達:這個需求明天上線,怎么實現(xiàn)我不管?

怎么有效破局呢?

鏡同學的經驗大體是:原則為主、熟用技巧、靈活兼顧,這可能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結合最近思考和案例,分享一些實戰(zhàn)經驗,希望對大家的職場溝通有啟發(fā)。

一、來自功能定義的啟發(fā):邊界先搞清楚

作為產品同學,我們對「功能定義」并不陌生,但同時,鏡同學也發(fā)現(xiàn),很多小伙伴實際上對「功能定義」的理解并不透徹,尤其是對其思維價值并沒有認識到位,更談不上熟練應用

先舉個產品設計的例子:

我們最近在設計“商家入駐”的功能,為了搭建好平臺的商家入口,我們產品同學也調研了諸如“京東平臺”、“螞蟻集團機構生態(tài)服務平臺”等相關的主流平臺設計。

但實際上,在產品需求評審時,我們和運營同學對于該功能是有明顯分歧的:運營側需要考慮轉化的KPI指標,希望入駐越簡單越好,甚至最好注冊就算入駐,而產品則是借鑒更多主流成熟平臺的設計希望產品越合理越好。

問題的本質原因就在于:大家對于“入駐”的功能定義沒有達成共識,沒有完全搞清楚“注冊”、“認證”、“訂閱服務”的功能區(qū)別。

多說一句,這也是很多經驗較少的產品同學常犯的錯誤之一,建議牢記:評審需求前,一定要先講產品功能定義。

所以,解決問題還是要回歸問題本質,于是,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共識下基本定義,有理有據(jù),很快就解決了相關分歧。

商家入駐:入駐通常用于描述企業(yè)或個人加入到一個新的商業(yè)環(huán)境或平臺中的過程,是指一系列動作,主要包括“注冊”、“認證”(個人實名認證、企業(yè)認證)、“訂閱服務”等三個功能。

事實上,從應用思維出發(fā),功能定義的對外表達之一就是”邊界感“,我們再舉兩個例子:

1. 版本規(guī)劃是運營策略,怎么定價,運營說了算

我們在做版本規(guī)劃相關設計時,運營主導出了一個表格,羅列了不同版本、套餐,包含產品功能和定價,在組織評審時,某產品同學就說:這個報價太貴了吧,我們做過競品分析,市場上定價沒有這么高,我建議調低點。

這樣其實并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運營策略也不僅僅是報價,還有其他相關的推廣服務,該產品同學的出發(fā)點并不壞,但于溝通無益,用粗暴的直覺挑戰(zhàn)了對方的專業(yè),否認了對方的成果,也讓自己更被動,其本質就在于對工作邊界感得不敏感。

老話說: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就是邊界感的表現(xiàn)之一;如果說和光同塵在某些職場環(huán)境下是主旋律,那邊界感一定是必要前提。

2. 入駐年費是產品功能,年費設定多少,理應由運營來定義

前兩天,我們在評審“商家入駐年費“的相關設計時,某運營同學提出來,現(xiàn)在產品設計的入駐年費是多少?

我還沒說話,總裁就很謙虛地請教對方領導:我理解,入駐年費這個是產品功能,具體定價多少應該是運營策略吧?是不是這樣,李總?

運營老大自然很明白工作邊界,于是,趕緊反復強調是運營職責,并說,也已經制定了相關的定價策略。

鏡同學總結:邊界感是稀缺的寶貴品質,對于職業(yè)發(fā)展支撐價值很大,更是避免和開發(fā)等部門發(fā)生沖突的護身符,我們要逐步培養(yǎng)與熟練應用,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從認識事物的「功能定義」開始。

二、同理心會帶來超預期:別砍我,砍需求

作為產品同學,我們經常調侃:別砍需求,砍我

在鏡同學看來,需求是產品和研發(fā)的紅娘,大家要學會利用這個連接器,而其中一點小經驗就是要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技術思維,想辦法為可愛的研發(fā)寶寶戰(zhàn)略性地創(chuàng)造超預期。

因為,據(jù)說超預期會催生多巴胺。(別輕易申請?zhí)崆稗D正。)

比如,在產品設計時,我們盡可能設計完整,用系統(tǒng)方法論和設計規(guī)范來支撐產品設計,但在需求評審時,對于某些可以刪減的需求,我們要主動對開發(fā)講:因為時間比較緊,這個功能點咱們可以放到后續(xù)再實現(xiàn)。

再比如,我們每個月有兩個迭代,月初和月中我都會和開發(fā)負責人對迭代范圍做溝通,我一般也會把「需求清單」預先安排的相對飽滿,但再溝通評審時會主動或假意被動地刪減,于是,會后我倆都收獲滿滿。

在我看來,同理心是重要的產品思維,更是一種態(tài)度,而對于同理心思維、用戶思維,我們產品同學從來都不缺乏,只是會習慣地忘記最熟悉的開發(fā)同學也是我們的用戶而已。

我也經常發(fā)現(xiàn),身邊有些員工的工作能力不算太優(yōu)秀,但工作態(tài)度絕對是number one,每次遇到問題都是虛心請教,發(fā)生工作疏忽也總是表現(xiàn)的很自責,流水衙門,他們始終都在。

所以,多些同理心、多思考、多去創(chuàng)造預期,這對于和開發(fā)溝通會很有幫助。

三、嚴謹表達、靈活轉移話題

眾所周知,產品經理是日常溝通的焦點,不僅需要和開發(fā)溝通,還需要應對各種復雜的溝通場景,這需要搭建以「溝通技巧」為核心的能力體系。

其實,關于溝通技巧,我在知識星球和小報童也做過一些分享,尤其是,我覺得產品同學務必要養(yǎng)成“說話嚴謹”的職業(yè)習慣,同時要學會靈活應對,簡單摘取一些小片段,供大家參考:

前段時間,我們公司技術委員會組織了和產品經理的溝通座談會,藍色的PPT背景主題鮮明地寫著“堅持產品核心、高效支撐業(yè)務”,講的是深化以產品為驅動的發(fā)展戰(zhàn)略,強調產品對業(yè)務支撐的重要作用,開會主要就是討論產品設計如何高效支撐業(yè)務發(fā)展。

中間自由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時,當技術委員會詢問產品經理有什么要求和建議時,有個產品同學就說道:希望能增加產品設計時間。

客觀上說,很多業(yè)務需求給的時間的確太緊,他講的也是實情,但這個簡短的表達卻很不嚴謹,犯了兩個職場錯誤:

1. 沒搞清形勢

這次開會的背景說白了就是為了高效支撐業(yè)務,因為市場同事向上反饋很多業(yè)務需求上線時間太長,不利于業(yè)務拓展,為了更高效地支撐業(yè)務,公司指派技術委員會分部門逐個溝通討論,尋求有效地解決方案。

雖然,有些業(yè)務需求給的時間確實很少,甚至忽略了客觀規(guī)律,但這個同學在會上這樣說很容易被誤解為抵觸改進,你想啊,這邊想著怎么縮短時間,你卻說要增加時間。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職場中非常常見,不少同學缺乏對基本形勢的有效判斷,很多時候沒有搞清楚組織意志就貿然開口,結果一開口就選錯了隊。

2. 缺乏表達技巧,用語不準確

這個同學剛說完,我就心說不妙,果然,技術委員會開始集中發(fā)難,眾說紛紜,但總的意思是說他沒有大局觀,不懂的產品支撐業(yè)務發(fā)展的重要性。

我看形勢不對,就找機會接過話頭,我說:

各位領導的擔心和囑咐都很必要,產品是業(yè)務的載體,高效支撐業(yè)務也一直是產品部門所秉持的法則,也是產品經理的天職,尤其是當下業(yè)務快速爬坡的階段,要求我們支撐的效率更高。

這個同學可能沒表達清楚,他想表達的,不是說要增加產品設計時間,而是要加大產品設計力度,產品設計只有深度理解業(yè)務,才能真正解決用戶需求,不至于后期頻繁變更業(yè)務流程,錯過寶貴的市場窗口。

另外呢,從業(yè)務需求落地到產品上線需要各部門通力協(xié)作,產品設計是上游,我們設計越是規(guī)范、越是正規(guī),就越有利于下游理解,降低他們的理解成本,減少后期變更的沉默成本,產品研發(fā)要算整體賬,很多時候,產品設計多花兩天來加大設計深度,項目整體周期卻能縮短一周。

而我化解這個危機,使用了兩個表達小技巧:

①先肯定對方表達,再轉移話題、偷換概念。

我先認可對方的表達,穩(wěn)住他們情緒,而后擇機突擊,比如,本來討論的是關于產品設計時間,我卻轉移到了產品設計力度上,強調設計深度對業(yè)務的好處,這引起大家共鳴的同時,也無意識地轉移了觀眾視線。

②重新聚焦在“對自己有利的表達”上。

等到語境形勢穩(wěn)定之后,觀眾情緒不再被點燃,我便設法將表達重點重新聚焦在「產品多花時間,其實是為公司整體負責」的觀點上。

果然,很快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事情也得到了圓滿的結束:大家認可產品設計的重要性,認可加深產品設計力度,認可前期多投入一些時間。

到這里,我們簡單復盤一下:

其實我和這個同學想要爭取的都是「增加產品設計時間」,他直接說的,talk straight,卻被誤會;而我卻說「加大產品設計力度」,曲線救國,卻反而達到了很好效果。

增加產品設計時間 VS 加大產品設計力度,用心仔細推敲,完全是兩個概念,傳遞出來的信息差別自然很大。

說了這么多,其實,溝通是個歷久彌新、見仁見智的話題,同時,我們也要強調,所有溝通技巧的底層邏輯應該是「正大光明」,即便是靈活應對,也一定是在陽光下的變通。最后,也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溝通專家。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yè)務指導、商業(yè)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